11万人打1星,国产科幻片还有救吗?

2019-08-12   场库




这 是 场 库 的 第 2187 部 每 日 一 片

今年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算是打开了国产科幻片的新大门。

高达46.55亿的票房,稳居国产电影票房前几名。

不少人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科幻题材的曙光。

尽管故事性有待加强,但画面的质感,已经可以载入史册。

2019年过去一多半,又有一部院线科幻电影来了——

《上海堡垒》

具体怎么样呢?

上映至今,被骂上了热搜好几次,导演滕华涛还出来道歉:

大概意思是说,对于观众认为《上海堡垒》关上了中国科幻片大门这句评论,言过其词。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

导演滕华涛在采访里说:“不要把这部片子当成爱情片来看。”

电影里有很多本土化的情怀,尤其是上海这座城市,能牵起不少人心底的感动。

不知道是不是V姐的观看方式不对,这份感动我是没体会到。

截止到现在,《上海堡垒》的豆瓣评分是3.3分,而原著的评分高达8.4分。

相差这么大,问题出在哪儿?

咱们来聊聊这部影片幕后的三两事:

角色形象设计薄弱

筹备6年,跟大家见面。

这对特效电影来说,是一个基础门槛。。

卡梅隆的《阿凡达2》现在估计还在打磨中吧?

《魔戒》第一部,也从1995年制作到2001年才上映。

《上海堡垒》原著2009年完成,13年开始电影剧本的创作,14年概念设计, 16年美术指导布景。

17年开机拍摄,跟《流浪地球》的拍摄相差4个月。

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后期。

科幻片与其说是考验导演的功力,不如说是测试特效和编剧的水平。

考虑到全包给国外的视效团队,价格昂贵。

滕导决定自己人来主导,不是说完全由国内的人来制作,还是有韩国团队的帮助。

缺少好莱坞工业化的成熟经验,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定义外来侵袭者的形象。

要么是一种外形怪异的生物,类似这种

要么是硬科幻的机甲,类似这种

他们选择了后者。

作为全片最大的主角,机甲类入侵者及武器、飞船的打斗场面,会让你感觉到极其用力的硬科技感。

不得不说,能在这些机器的视觉效果里,感受到滕导对这部电影的热情。

热情是有了,想法没到位。

全片看下来,几乎记不住任何机器的样子。

主角的形象设计感,十分薄弱。

乔治·卢卡斯,不止缔造了《星球大战》,还让里面的形象成为经典。

剧情落俗且没有故事性

除了形象没有眼缘外,打斗的场面也比较落俗,地面塌陷、攻击母舰,攻击人类的实验舱……

讲到这里就有必要说一下,科幻片的硬伤——剧情。

其实特效技术的问题,可以通过学习改进。

《流浪地球》精致的特效不也是经过维塔工作室(《指环王》的特效公司)的指点。

但不会讲故事,可是谁都救不了的事情。

原著小说里丰富的内容搬上荧幕,成了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故事??

眼看无人机、外星机器打作一团,人类关键时刻启动自毁装置,鹿晗留下了珍贵的泪水。

观众还是一脸茫然,没进入状态。

不知道是演技的问题,还是爱情片的本质没变?

反正滕导在节目里说,选用鹿晗不是看中他的流量而是感觉。

用拍电影辛苦来掩盖自己的不足

电影上线以来,滕导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表示这部影片拍摄过程有多艰难。

让很多人感觉不适。

编剧江南也有甩锅的意向。

哪部电影又是容易的呢?

V姐觉得,整部电影最不容易的,是那些幕后的特效师。

片子的特效质感虽说不是很好,但也不辣眼睛,没人看到他们的不易,却反而承受着片子的骂声。

都说2019是个科技元年,前有《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后有《三体》《拓星者》《明日战纪》《乡村教师》等一系列等待上映的片子。

《上海堡垒》的上映,让这扇好不容易被打开的科幻门,关上了吗?

我们到底离科幻有多远?

有句话我很赞同:

我们虽离世界顶尖的科幻片制作有差距,但我们也不是从零开始。

早在31年前,也就是1988年,我们就拍出过一部很牛的科幻片——

《霹雳贝贝》

这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首部儿童科幻片。

据说当时在上海公映的时候,影院里的孩子们尖叫声一片,几乎是站着看完整部影片的。

宁浩在某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还说,自己最喜欢的隐藏片单里,有它的位置。

这部儿童科幻片,讲述了一个具有超能力的男孩在生活中受人排挤后,摆脱超能力,获得快乐的故事。

主角贝贝宛若中国版万磁王。

生来带电,谁欺负他,就电谁。

虽然把外星人做得像奥特曼,浑身亮闪闪。

但是对贝贝找寻身份认同的过程拍得极其感人。

编剧张之路,物理系毕业。

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冬天经常发生的“静电”。

而后他又参与了科幻儿童片《魔表》和《疯狂兔子》的制作。

物理的基础,让张之路对科幻片的理解更为专业。

这让我想到好莱坞工业化的制作流程。

他们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当地抽调的相关专业的研究者。

比如,在《指环王》的拍摄过程中,生物/化学系的同学,参与到道具的准备工作中。

说起道具,这又是特效科幻电影的一大重点。

在好莱坞的工业化流程中,道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他们会细化到每一处。

比如太空舱里的椅子该长什么样子,甚至会出一套具体的说明书。

就连服化都是经过层层筛选。

众所周知的《权力的游戏》,里面用到的道具、服化,都是一项大工程。

卡梅隆在创作《阿凡达》时,毙掉了很多备用方法。

拍摄现场还在不停调整。

美国有一档真人秀节目——

《特效化妆师大对决》

自2001年开播,已播过10几季。

这是一个专属于特效化妆师的选秀节目,优秀的设计会被直接用到电影里。

主持人Mckenzie Westmore来自Westmore家族。

这个家族是特效化妆届的金字招牌。

凡是你看过且喜欢的特效电影,有一半的化妆都出自他们。

这些参赛的选手,有一些是从事特效妆发工作,有一些纯属个人爱好,还有的是电影迷,爱上了化妆。

每一集基本分为两大模块,先是基础挑战赛。

2个小时内,给模特化一个原创的脸部妆容。

随后的聚光灯挑战,12个人分成6组,在三天内,完成命题元素挑战。

比如,在鸵鸟、甲虫、大象三个元素里挑选一个,化出半人半兽的造型。

我们会在节目里看到各种新奇、精湛、无与伦比的特效造型。

缓解了很多电影角色形象的瓶颈。

要知道,特效电影里不是所有的部分都由电脑CG完成。

很多毛发类的特效,是由前期的妆发制作出来的。

这样省去了很多后期调试的时间。

放眼国内,别说一档专属于特效师的节目了,

特效化妆师这个概念都鲜少人知道。

在科幻特效片的路上,我们的确还有太久需要走。

但这个路不是靠别人,而是自己走。

还记得张艺谋拍摄的《长城》吗?

马特·达蒙和景甜主演,无数大咖当绿叶。

调用了好莱坞前端的技术和一流的配置。

最后的口碑只有4.9分。

不少看过的人调侃宛若一场大型开幕式表演。

具有中国特色的饕餮,形象没立住不说,出现得相当突兀。

可见,技术再强的“外人”好莱坞,也没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的基调。

虽然张艺谋在片中讲故事的能力具备了,但整体效果的薄弱,让人抽离。

也就是所谓的艺术与商业不兼得。

甩手将特效交给好莱坞,并不是拯救国产科幻、特效片的方法。

我们跟科幻片到底有多远呢?

应该是没有终点。

不管《上海堡垒》如何,也不管是不是中国科幻元年。

有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国产科幻路,我们都应该鼓励且奋力追赶。

“真正的堡垒,是全体工作人员挑战影视工业体系的决心和勇气。”

对于国产科幻片,没必要尬吹,但也没必要失去理智地踩。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相信,多往前走几步,就会看到光。

只要一直走下去。

转发这篇文章,

让大家辩证地看待国产科幻片




你最喜欢的特效电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