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介绍咸丰帝的定陵。咸丰帝名爱新觉罗·奕詝,是道光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皇后钮祜禄氏。咸丰帝二十岁即位,在位11年,三十岁去世。咸丰能够继承皇位,有专家说他错坐了皇帝宝座,因为比他优秀很多的道光帝第六子奕䜣却没能继承皇位,这有点儿让人意想不到。所以,咸丰帝以意想不到继位,一生中也干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最终呢,他又葬在了一座让人意想不到的陵寝,这就是定陵。
定陵真的是一座让人意想不到的陵寝,不要说我们今天的人有这种感觉,恐怕就连咸丰帝自己也会有这种感觉。
一、何处才是“吉地”。
处在清朝末年,在经过千挑万选的东陵界内,咸丰帝居然找到了处“上上吉地”。风水的确定确实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因为专业性太强,般人是做不来的,尤其是皇帝的风水宝地,丝毫不能出差错。定陵的风水选择,就显得异常的艰辛。这次定陵选址,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跨越时间长。
定陵的风水选择跨越时间很长。本来,风水选择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葬经翼·二十四问》中说“三年求地,十年定穴,慎之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说的有点过,但基本上也还是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可是,定陵的风水选择,却前后4年多的时间,这在清朝所有皇帝的陵寝风水选择中,是仅有的一例。咸丰元年九月,咸丰帝就开始着手选择风水,到咸丰四年,正式确立为万年吉地,前后了长达4年的马拉松式的风水选择,跨越时间之长,令人意想不到。
第二,艰辛程度让人意想不到。很多人都艰辛,包括皇帝、大臣等。
一是皇帝很艰辛。在定陵风水选择过程中,当事人咸丰帝自然最辛苦。先是费脑筋。是子随父葬在西陵选择呢,还是遵照祖制在东陵选择呢?他依然纠结这个事情。于是,他真的派人去西陵选择风水了。接着,找人,要找合适的人来操持自己的万年吉地。他选中了江西巡抚陆应谷作为他的主风水官。《清文宗实录》记载,咸丰帝还亲自出马,到西陵,爬上高山,看了魏家沟风水;到东陵,“去成子峪、平安峪阅视山势”,跋山涉水,不辞辛苦,爬上高山看风水。他反复询问风水先生,并反复察看:一会儿是平安峪,一会儿是成子峪,一会是辅君山,通过对比,优中选优,颇费心力。
二是大臣们很艰辛。皇帝这么艰辛,大臣能好得了吗?一定也非常辛苦。咸丰帝派出了定郡王载铨牵头,率大学士裕诚,带领工部、礼部、内务府等部门负责人,尤其要带上首席风水官陆应谷。这个陆应谷最辛苦,从江西领到圣旨,急急忙忙交接,急急忙忙北上,辛辛苦苦奔赴东陵,跋山涉水,为皇帝宣力效劳。咸丰帝对陆应谷抱有厚望啊,因此他的压力也很大。陆应谷到东陵后,密切联合马兰关总兵锡庆,踏遍了东陵的山山水水,力求找到真龙真穴,不负皇帝厚望。
三是风水师艰辛。定陵的风水师共有六人,这些人都是陆应谷从江西带过来的。因为据《清文宗实录》记载,早在陆应谷北上之前,咸丰帝就给他下旨,要他“延访江西绅民中精晓堪舆者一二,带同进京,以资商酌”。咸丰帝为什么要陆应谷选择江西的风水师呢?因为,明清皇家陵寝使用的风水理论,就是江西派的理论。明代也是如此,史料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朱棣就命江西风水术士寥均卿,为其卜选陵址。两年后,长陵开始营建。清沿明制,清帝的风水官,也基本选用的是江西的。定陵风水师有甘熙等,他们跟随陆应谷,辛辛苦苦,用罗盘测绘,凭经验判断,在定陵风水选择中,费劲了肝脑,很是辛苦。
第三,风水确实不错,令人意想不到。
定陵的风水是经过精致选择的,先后淘汰了西陵的风水魏家沟、东陵的风水成子峪和辅君山,是一处脱颖而出的风水宝地。尤其在咸丰二年,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确定下来。当时,大家确立了三个穴位,陆应谷一个,奕湘一个,甘熙一个,位置相差很大。这要是三者统一,那就太好了,可是三者相差甚远,据《清文宗实录》记载:大家争论不体,“各抒已见,呈递说帖,各执一词”。究竟用谁的?最终,咸丰帝还是一如既往,力挺陆应谷。因为按照陆应谷的意见,平安峪风水太好了,处于东陵主风水线上,朝山、案山明晰合法,尤其是两边之山“左龙蜿蜒,右虎驯服”是处意想不到的真龙之穴。我们经过研究得知,早在康熙时期,选择东陵风水,就已经是费尽周折,找不到合适的尽善尽美的上吉之地,包括后来乾隆选择胜水峪风水,也是欠缺不少。而这次选择平安峪风水,居然是一处“上上吉地”,这可真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人们都会很纳闷儿,当时康熙帝、乾隆帝,怎么就没发现这么好的风水宝地呢?
二、工程为何如此慢
按说,到咸丰四年,万年吉地已经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开工建设还不会很快吗?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工程进展之缓慢让人瞠目。
第一,迟迟不肯开工。
咸丰四年,定陵风水在经过长达4年的选择之后,终于确定了下来。那就赶紧确定开工日期吧,这是通常的做法啊。可是,咸丰帝真是个慢性子,他居然又思考了4年的时间,才想起这件大事。又是一个4年,他究竟在做什么呢?我们理解他:内忧外患不断,英法联军、太平天国起义,双重打击下的咸丰帝已经疲惫不堪,也已经堕落不堪。资料记载,他每日以醇酒和妇人自戕,沉迷于酒色之中,身体也不行了。
《清文宗实录》记载,到咸丰八年,他倒是想起了万年吉地工程,便下了谕旨:“前经选定万年吉地于平安峪地方,为时已久,自应择吉兴工。”便派出了王公大臣载垣、端华等办理此事。可是,当时他并没有下决心开工建设,也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就这样,一年又过去了。
第二,开工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到咸丰九年,不能再拖了。史料记载,四月十三日,咸丰帝这才痛下决心:“宜用申时动土兴工,大吉。”钦天监给他算好了开工的黄道吉日,确定在这一年的四月十三日。大家以为,既然时间确定得这么具体,浩大的陵寝工程肯定次第展开。可是,这仅仅是一个形式而已,王公百官来到东陵,主持了开工仪式,就草草收场,定陵工地又回归到一片寂静之中。
大家一定会问,到底什么原因,使咸丰帝这么拖拉,都不想自己的陵寝建设?其实,他何尝不想早早开工建陵呢?可是,他做不到,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国家没钱。建筑陵寝,那可是要动用国帑、举国供张的巨大工程,那要花好多银子。可是,咸丰帝没有钱,他的钱都用来镇压太平天国了。当时,为了定陵的建设,筹集了584万两白银,存放在宗人府。这点钱,对于陵寝大工程来讲,确实不是很多。《清文宗实录》记载:“宗人府现在吉地工程银两,为数已属无多,转瞬来岁春融,应行兴修工项,亦须先为筹备。”尽管如此,这点可怜的工程款,最终还是被挪用了,被庞大的军费开支给挪用了。没有钱,怎么开工建设呢?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二是曾想迁都西安。迁都这件事,源于一场战争,这就是英法联军的侵华战争,也叫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开始于咸丰六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挑起战争。咸丰七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咸丰八年,攻陷大沽炮台,兵临天津城下,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第二年,也就是咸丰九年,定陵的工程开始了。接着,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疯狂进攻天津,天津陷落。然而,英法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他们向北京进发,扬言要焚毁紫禁城。咸丰帝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带领他的宫娥后妃,带领他的王公大臣,仓皇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这时,咸丰帝接到的消息是,气急败坏的英法联军居然攻进御园圆明园,并在抢掠之后,悍然放火:“将圆明园三山等处宫殿焚烧,痛心惨目,所不忍言。”这是恭亲王奕䜣的奏折。当时,管园大臣文丰在万不得已之下,跳福海自杀;居住在圆明园的道光帝常妃看到熊熊大火,竟然惊吓而死,终年五十三岁。就是在这种糜烂不堪的局势下,咸丰帝乱了方寸,竟然想到要放弃北京,迁都西安。据清文宗实录》记载,咸丰帝认为:“陕西古称天府,雄踞上游,与中原声息相通,人心系属,转饷亦易,诚为便宜。”咸丰帝这种思想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他毕竟动摇了,哪还有心思建陵呢?而且,如果真想迁都,陵寝就会跟随京师,那就要在西安附近寻找万年吉地了。
所以,大家看一看,咸丰帝受到这些条件的约束,怎么开工建陵呢?一直到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他病死在承德,陵寝工程也没有什么起色。你想,他咽气的时候,一定会想到自己的陵寝,自己将来要葬到哪里呢?动荡不安的局势,他的王朝能持续多久,他都不敢预想,也只有听天由命
三、时事迁宕难建陵
咸丰帝临终之际,自作聪明地布了一盘棋。他先让年仅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接着,安排自己最信任的八位顾命大臣赞襄。但是,他又担心八大臣窃夺皇权,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他的两个女人——慈安和慈禧牵制他们。但是,咸丰帝没有想到,他的两个女人居然走上前台,垂帘听政。真是世事难料,咸丰帝遗憾离世,年仅三十一岁。他都不敢预料这个王朝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会持续多久,更不敢想象自己的陵寝了。所以,他沮丧至极地离开了人世。可是,让咸丰帝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政局风谲云诡,瞬息万变,居然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
一是八大臣灰飞烟灭。
八大臣是咸丰帝在临终之际,选中赞襄小皇帝载淳的八位大臣,有宗室载垣、端华、肃顺和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共八位。咸丰帝之所以选中
他们,是因为皇帝年幼,才六岁,必须有人辅佐。所以,这八人称之为“顾命八大臣”:“祖制重顾命,姜姒不佐周。”(《独行谣》)这八个人,掌管着朝政,一切政命,均决定于这八个人。可见,顾命大臣被赋予的权力极大。然而,这八位却在咸丰帝宾天后仅仅两个半月,就被逮捕法办,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轻视是主要的原因。一方面,他们轻视了两个女人的能量,一个是慈安,一个是慈禧,还沾沾自喜:“自顾命后,至今十余日,所行均惬人意。”(《近代史资料》)另一方面,轻视了恭亲王的力量,没有高度警惕他与慈禧的联合,会促成政变的成功,据《庸盦笔记》记载:“肃顺颇蔑视之,以为彼何能为,不足畏也。”另外,他们忽视了兵权。大敌当前,他们却主动交出了兵权:载垣交出了銮仪卫事务,端华交出了步军统领,肃顺交出了向导处事务,这些都是朝中的军权,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交出去了。所以,这八个人,最终的结局是,载垣、端华被赐令在宗人府空室自尽;肃顺最惨,据《庸盦笔记》记载:他“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下跪,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至于其他几个人,则是被轻而易举地处理掉了。至此,咸丰帝临终精心安排的烜赫一时的顾命八大臣灰飞烟灭。
二是恭亲王风生水起。
恭亲王奕䜣,在他的前期发展中很不顺利。本来,他是位非常优秀的皇子,可父皇道光帝却错误地选中了咸丰作为继承人,这就使得奕䜣大为沮丧。接着,咸丰帝即位,他的处境就极为尴尬,终于在咸丰五年,咸丰帝找了个借口,处分了他。据《清史稿》记载上责王礼仪疏略,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奕䜣沮丧极了,据《乐道堂诗钞》记载:他“凄凉悲忌日,节序近中元”,甚至觉得自己今生不会再有出头之日了。果然,咸丰帝病逝后,咸丰在安排顾命大臣的时候,八个人可谓不少,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奕䜣却不在其中。
但是,奕䜣并没有就此沉沦,他紧紧抓住咸丰帝病逝、两宫太后与八大臣势同水火的嫌隙,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势力,比如洋人的支持,使自己很快成为“北京派”的核心。据《热河密札》记载:奕䜣利用赴承德叩谒梓宫的有利时机,与慈禧密谋政变事宜,“力保无事,又坚请速归”。所以,可以这样说,这次政变之所以成功,有一半功劳要归于奕䜣。是他的努力、精心策划,才得以成功。政变成功后,奕䜣收获最大。据《清皇室四谱》记载:奕䜣“加号‘议政王”,赐食亲王双俸,复授军机大臣,兼任宗令,管宗人府银库”。可以说奕䜣此时集政权、军权、族权、财权于一身,失落多年的他,此时找回了自我,大权在握,真是风生水起。
三是那拉氏一夜蹿红。
那拉氏就是慈禧,她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兰贵人,但是,天赐良机,她怀孕生子,为咸丰帝养育了唯一一个成活的接班人。所以,位号也就提升为了贵妃,到咸丰帝去世时,这个封号并没有改变。那么,改变那拉氏命运的是两件事:
一件是他的儿子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据《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皇太子践祚,尊为圣母皇太后,号‘慈禧’。”成为皇太后,在地位上成为皇室最尊,这是她以后能够夺取政权的根本。
另一件则是她策划了政变。慈禧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早在咸丰帝活着的时候,她就干预政事。据《花随人圣庵摭忆·补篇》记载:“后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这样,慈禧与同样掌有权柄的肃顺等人必然产生了矛盾,肃顺等人欲除之而后快。据《崇陵传信录》记载:“大学士肃顺,曾密疏请文宗行钩弋故事。”也就是请求咸丰帝临终之际,下旨除掉慈禧。这样,慈禧就与肃顺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怨。所以,这场政变,她最积极,并以利益为诱饵,说服慈安,得到最高人物的支持。利用奕䜣,与之密谋,策划大计。利用兵部侍郎胜保,提供军事支持。利用周祖培与肃顺的矛盾,撺援御史董元醇上折,鼓吹太后垂帘。周祖培是大学士处于宰相地位,是一个很有分量的重臣。她利用一切社会力量,为自己清除异己、垂帘听政扫清了障碍。终于,政变成功,八大臣灰飞烟灭。这样,到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清皇室四谱》记载:“随孝贞显皇后御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七。”这时,离咸丰帝逝世仅隔103天,她就由一位贵妃,升格为大权在握的太后,成为大清国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真可谓一夜蹿红。
所以,就在咸丰帝病逝后仅几个月的时间,政治形势就来了个天翻地覆。政局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到了皇帝陵寝的修建。因为,陵寝是号称“天字第一号工程”的国家工程,究竟要如何修建,按照什么规制修建,自然要由国家最高权威人士敲定。显而易见,一夜蹿红的慈禧,在定陵修建这个大事件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真是咸丰帝意料不到的事情。
四、一座女人决定的皇陵
清代帝陵的规制,本来不会有什么争议,自从康熙二年,顺治帝孝陵营建之后,以后的帝王陵墓,就都以此为蓝本,只可以进行局部调整,不会有大的变化。可是,道光帝即位后,在陵寝这个问题上,屡做手脚,至少有两大问题:一是破坏了昭穆之制,东拆西建,把已经在东陵建好的陵墓,全行拆毁,到西陵龙泉峪修建了陵墓,这本身是一种破坏家法的行为;二是在营建陵寝的时候,在建筑规制上,标新立异,有增有减,创立了种非常独特的规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道光帝在陵寝这个问题上,至少有两点儿破坏了祖制。这样,在他之后定陵的修建,很明显就被置于了两难的境地。
恢复祖制。就是按照顺治帝孝陵的模式,建筑规模宏大的陵墓,石像生、牌楼门、二柱门、碑楼、明楼等应有尽有,很是气派。
按慕陵规制办。那就要不建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建筑,还要缩小宫门、大殿、配殿,将之由五间减为三间;地宫由九券四门减为四券二门;将三孔神路桥由三座减为一座,等等。总体上讲,那就要降低规制,低调很多。
怎么办呢?并没有人敢于说话,因为这毕竟是皇家的内部事务,朝臣不好说话。可是,就在这时,有一个叫宋晋的工部侍郎说话了。据《清穆宗实录》记载,宋晋主张:“慕陵规制朴实俭约,万古可法,现在定陵工程可否仿照办理。”宋晋作为工部侍郎,了解建陵的规矩,就是后世子孙要逊避祖陵,规制不要超过祖陵的建筑,这是规矩,所以他这么说;而且他也有把握,那就是朝廷不会不顾祖制,驳他的面子。
可是,宋晋的奏折一上,立即遭到围攻。其中,来自礼亲王世铎的攻击最激烈。世铎是代善九世孙,宗室亲王,他最应该了解建陵的规矩了但是,这个时候,世铎细心观察时局,他要看着慈禧的脸色行事,因为这时正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快两个月的时候,大家已经领略了她的威力慈禧会怎么想呢?以世铎的了解,慈禧是一个很奢靡的人,她绝对不想建一座很小气的陵寝,因为那样的话,也会影响到自己将来建陵的规制。于是,世铎决心赌一把。他立即上折驳斥宋晋,据《清穆宗实录》记载,世铎主张:“现在定陵工程大局已定,若勉强仿照慕陵办理,则所备木石工料等项一切均须变更,既多窒碍,转恐稽迟。”也就是说,世铎力主恢复孝陵那样宏大的规模。
这样宋晋一方和世铎一方的观点严重对立起来,这就需要朝廷定夺。其实,说来说去,就是请慈禧太后定夺。因为这个时候,她已经夺取了最高统治权,可以决定这件大事。事情正如世铎所估计的那样,慈禧果然不能容忍宋晋的奏折,因为那样的陵寝规制太为寒酸。据《清穆宗实录》记载,慈禧命令:“著仍遵现在成规,迅速恭办,以期山陵及早奉安。”
这就让宋晋非常诧异:他说的并没有错,他坚持的是大清家法,怎么会被慈禧给驳斥了呢?慈禧的这种态度,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那么,定陵最终的规制是这样的:依照顺治帝孝陵的基本模式;石像生、碑亭、大殿、方城、明楼、宝顶和地宫等大体沿袭了孝陵的模式;吸收了慕陵的部分做法,比如裁掉了大碑楼和二柱门,地宫不做复杂的雕刻等等;创新了新规制,比如裁掉了大殿两侧和后面没用的石围栏,增加了方城前礓礤两侧的石围栏,等等。可谓既承接了祖制,又有所创新,是承前启后的规制。
五、废物利用建帝陵
皇家建陵,一直以来,那可是举国体制,用料上是丝毫也不将就的事情。历史上有好多陵寝建筑都用了名贵的物料。比如皇太极的昭陵,大殿地面就用了五种宝石,名贵得很。再比如,乾隆帝裕陵和道光帝慕陵大殿,所用木料都是名贵的金丝楠木,等等。那么,定陵的建筑要用什么名贵的物料来修建呢?
在介绍这个事情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前面涉及的“宝华峪拆陵”事件。宝华峪陵寝原是道光帝在东陵的陵寝,据《清宣宗实录》记载,道光九年五月,道光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奉移孝穆成皇后梓宫于宝华峪正殿,神牌于东配殿,命皇长子奕纬行礼。”即把在道光七年就已经葬进宝华陵寝的孝穆成皇后梓宫移出来,暂安在隆恩殿中。道光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道光帝要做一件大事,那就是要废弃已经修好的宝华峪陵寝,全部拆毁所有建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地宫渗水了。陵寝被拆除,道光帝为了掩饰这一极大的浪费行为,并没有把陵寝拆下来的物料全部废弃,而是把那些没有破损的物件,全部运往西陵龙泉峪,以便修建慕陵的时候使用。至于那些没有选中的或是已经有所破损的物料,则就地存放,但他并没有说如何处理这些旧料。所以,这些存于东陵的宝华峪陵寝旧料,基本上是道光帝抛弃的物料。
大出人们的意料之外,这些被废弃的旧料,被慈禧看中了。她要做什么呢?她决定在修建定陵的时候派上用场。所以,定陵就让人大跌眼镜。
1.淘汰的旧料。定陵建筑所用的物料,不仅是宝华峪的旧料,而且是道光帝抛弃的陵寝旧料。
2.风化的旧料。我们知道,宝华峪陵寝从道光元年就开始修建,就是按照道光九年陵寝被废弃的时间算起,到同治元年,也已经有30年了。过去这么多年,这些废弃的旧料长年累月裸露在外面,风吹雨淋,能不风化吗?
但是,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正是内忧外患的关键时期:太平天国起义,外国列强入侵,糜烂的局势并没有因为“北京政变”而好转多少,朝廷建陵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建陵的经费无从筹措,使用旧料实在是万不得已的办法。从这里我们看出,当时的所谓规制之争,慈禧主张恢复旧制,恐怕也有考虑使用旧料的因素在内。那么,定陵建筑都使用了哪些旧料呢?
大件石料。包括:地宫用,比如石门、石门楼等;宝城用,比如挑头沟嘴等;方城用,比如角柱石;明楼用,比如碑座石;石五供用,比如石香炉等;大殿用,比如苍龙头、丹陛石等;神道碑亭用,比如水盘、龙跌、碑身等;牌楼门用,比如中槛等
各种旧砖。据《平安峪万年吉地工程备要》记载,“砖料有新样城砖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四块,旧样城砖四十二万一百二十四块,随式城砖十五万二千五百七十六块”,共605464块。
门窗。包括各种隔扇62扇,各种门窗24扇。
此外,还有大量小件青白石料、紫砂石、豆渣石等,都被使用在工程之中。
所以,大家可以计算一下,定陵的每一座建筑,几乎都有宝华峪陵寝的旧料,那得省去多少建陵的费用啊。慈禧这种做法,可谓一举两得:既加快了工期,又节省了银两,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即使这样节省,定陵最终还是花掉了朝廷313.5万两的白银。按照档案记载,定陵完工于同治五年,这一时间,距离定陵开工时间,已经过去了八个寒暑。
六、凤主龙附的皇后陵
皇后陵就是定东陵,也就是慈安陵和慈禧陵的合称。按照清代陵寝的命名方法,这两座皇后陵在定陵的东边,因而命名为“定东陵”。就是这两座皇后陵,让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因为,清朝早在康熙年间,修建第一座皇后陵的时候,就规定了后陵的规制,一定不要超过皇帝陵。清朝同治以前的皇后陵都是这么做的。可是,同治、光绪年间修建的定东陵却多有突破,并使她们的丈夫咸丰帝的定陵为之黯然失色。
一是建两座皇后陵,令人瞠目。
清朝皇后陵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一切只因皇帝陵地宫只有一条隧道,一旦皇帝先行葬入,掩闭地宫石门,按照“卑不动尊”的古礼,死在其后的皇后就无法进入帝陵,处在无处安身的尴尬境地,才兴建了皇后陵,这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可是,咸丰帝去世后,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万不得已的做法,却成了慈安、慈禧这两个女人摆谱使威风的借口。按理,两个皇太后,完全可以葬在同一地宫之中,皇帝陵的地宫中,最多有葬入六个人的,有什么不可以呢?退一步讲,不想合葬,也可以在同一个院子里,打造两个地宫,那样不就节省一些银两吗?可是,这两个女人居然修建了两座陵寝,耗费了大量钱财:慈安陵用银266万两,慈禧陵用银227万两。
两座皇后陵寝的修建,向人们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两位垂帘听政的太后互不服气:一个是地位最尊的慈安太后,一个是擅权弄势的慈禧太后,她们之间面和心不和,使得朝臣更加忌惮,所以在制作两陵烫样的时候,据《雷氏堂司谕》记载:承办大臣叮嘱“千万要烫一样高低,不可分别粗细。花活均要细腻详明”。
二是违制擅建碑楼,令人瞠目。
两座定东陵前面,各修建了一座神道碑亭,为违制之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古人眼里,刻碑立传,那是男人的事情,女子并不立碑。就因为这个原因,唐代的武则天虽称为一代帝王,但她为自己所立的石碑依然不敢镌刻任何文字,是无字碑,可谓明智之举。可是,这两位皇太后,却仰仗垂帘权势,悍然修建了两座神道碑亭,而将自己的谥号刻在上面,招摇得很。
我们走进两位皇后的神道碑亭,看到在巨大的龙趺之上,赫然镌刻着她们的谥号,似乎依然能感觉到她们当年的权势——威风凛凛,垂帘听政。尤其是慈禧太后的石碑之上,居然镌刻了22个字的谥号,这可是清朝所有皇帝都无法媲美的数字,因为皇帝去世,最初的谥号一般只有18个字,等到新皇帝继位,再加上尊谥,以示孝道,最多达到22个字。而皇帝碑亭上镌刻的谥号,为最初的谥号,都不足22个字。所以,慈禧神道碑亭上面的谥号,因为字数太多,又非常隆重,遭到出使德国考察的立宪大臣于式枚的强烈反对。据《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于式枚就说:“孝钦显皇后徽号十六字,加上尊谥六字,共成二十二字,则已逾于列圣尊谥初上字数。”但于式枚孤掌难鸣,这个特殊的谥号最终还是被镌刻在了神道碑之上,成为后人诟病的话柄。
三是“凤压龙”,令人瞠目。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两座皇后陵的丹陛石上面,居然雕刻了“风压龙”图案。雄健的凤在上面,张牙舞爪,盛气凌人;蛟龙在下,曲身逢迎,承接风喙。而在慈禧陵,更是在栏板上出现了风引龙图案—凤在前面飞,龙在后面追;望柱上面也是一样,柱头上雕刻了一只翔风,而在柱身上则是两条盘龙。这与其他帝后陵寝的做法大为不同,更加突出了凤的尊荣地位。
这其实是两宫太后玩弄权术的一个体现,它淋漓尽致地反映出同治、光绪年间,慈安、慈禧垂帘听政的政治背景。从这里,人们明白无误地了解到,晚清的朝廷里面,是皇太后说了算,皇帝其实只是傀儡而已。
四是使用的珍贵物料,令人瞠目。
更加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即使如此超越规制,欲壑难填的慈禧太后,居然在光绪二十一年国家正处在危难的时刻,下令将逾制的慈禧陵三大殿全部拆除重建。这时,慈禧早已大权独揽,没有任何障碍,因而重修之后的慈禧陵,用料更加肆无忌惮:
建材改用珍贵的黄花梨木。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用南柏木成做外,其余均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东西配殿照大殿用黄花梨木色,罩笼罩漆。”大家知道,黄花梨木非常珍贵,可说是寸木寸金,那是明清时期皇家或贵族之家做高档家具用的珍贵木料。
用黄金装饰。慈禧陵三大殿,全部用黄金作为装饰材料。在这里,黄金的装饰工艺,共有贴金、扫金和镀金三种。这样,三大殿的装饰用掉了大量黄金。据《内务府来文·陵寝事务》记载,“原估大殿等处, 需用叶子金四百九十六两二分九厘。续勘东西配殿及神厨库等处,需用叶子金二百六十三两一钱八分二厘。续估重檐大殿改用木质罩漆,需用叶子金二千九百二十七两九钱九分三厘。续估东西配殿改用木质罩漆,需用叶子金八百九十五两七钱八分四厘三毫。续估宝龛改用木质罩漆,需用叶子金九两一钱五分二厘”,这几项用金加起来,总数就达到4592.1403两之多,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要知道,慈禧陵重修的时候,正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借海战获胜之机,勒索清廷,大量赔款,清朝处在捉襟见肘的难堪状态,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慈禧却不顾这一切,居然动用海军军费,修建自己的奢华陵寝。
五是慈禧如此狼狈不堪,令人瞠目。
让咸丰帝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后的1928年,他的王朝早已成为历史,民国政局动荡不安,驻扎在东陵附近的孙殿英部居然相中了他的那位懿贵妃慈禧的陵墓,野蛮地用炸药轰开地宫,盗掘珍宝。慈禧精心设计的陵墓被盗开了,大量价值连城的珍宝被洗劫一空。到底有多少珍宝呢?有人说,价值白银5000万两,也有说一亿两白银的,李莲英的侄子李成武也说,“慈禧的葬物若均追回,足以富国”。总之,是价值连城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执掌朝政47年的慈禧太后娇贵的玉体,居然被盗匪扔出了棺材,十分凄惨。据相关资料透露,陵墓被盗后,“慈禧玉体在焉,面朝下,左手搭于背上,头发散乱,上半露体,下半有裤有袜,袜已将脱,遍身均生白毛”。烜赫一时的慈禧太后,此时不仅衣衫不整,披头散发,还被兵匪在脸上刺了一刀,兵匪从刀口处取出了价值不菲的夜明珠。
这就是咸丰帝的定陵,从选址、备料,到设计规制,都有太多的意外发生。尤其是咸丰帝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女人慈安和慈禧,力排众议,修建了十分张扬的定东陵,使本来应该逊色于帝陵的皇后陵蜚声中外,这就让咸丰帝更加意想不到了。咸丰帝去世,他的儿子同治帝即位。同治帝是一位傀儡天子,那么,慈禧太后将会怎样安排他的陵墓呢?下一讲再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