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是因为戴领带勒脖子吗?非也。近日,新西兰毛利人国会议员拉威里·怀蒂蒂(Rawiri Waititi),拒绝在议会大厅戴领带,并且声称,领带是一条殖民地的枷锁。可见,在领带这根普普通通的布条的背后,还隐藏着不少的不为人知的东西呢。
球星贝克汉姆的正装照
大家都知道,领带(Necktie)是一种围绕颈部的长长的饰物,一般系在衬衣衣领之下。领带是西方男士正装的一部分。现在,俺们中国人,也时常戴领带。不过,领带是怎么来的?对此问题,也许,大家就不甚了了了。
男士用布料或者皮毛遮住颈部古已有之。一方面,作为男士的颈部装饰物,可以彰显其地位和财富;另一方面,也有擦汗或者保暖等等的实用价值。 现代的领带是由领巾(Cravat)发展而来的。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喜欢戴领巾
领带的历史至少有400年以上。但现代颈部饰物领带可以追溯到路易十四时代。大约在1660年代,法国人发现那些克罗地亚雇佣军的颈部戴有领巾,看起来很是精神,就纷纷模仿起来,之后,逐渐形成了风尚。所以,今日的克罗地亚还设有领带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克罗地亚领巾的样子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领带这个原本普通的布条跨过了千山万水,风靡了全世界。我们常说西风东渐,除了学习所谓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之外,当然,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就见识到领带了。 世居在南太平洋岛国上的毛利人的情况,也同我们的情况类似,他们是从英国殖民者的身上看到领带的。
新西兰偏居大洋深处,本是土著毛利人的家园。最先发现新西兰的欧洲探险家是荷兰船长亚伯·塔斯曼,大致时间为1642年12月13日。接着,1769年10月,先前发现澳洲大陆的库克船长(詹姆斯·库克)在新西兰登陆。也正是库克,把这片岛屿命名为新西兰。
毛利人与库克探险队交易
19世纪初期,欧洲殖民者多次造访新西兰。他们建造了数量众多的贸易点,尤其是在新西兰的北岛。1839年,英王批准设立的新西兰公司(类似于东印度公司)宣布购买大量土地并在新西兰建立了殖民地。
新西兰的美丽风光
1839年登陆新西兰的威廉·霍普森船长,多方游说毛利人(成百个部落)割让主权给予英国王室。1840年2月6日,霍布森与大约四十个毛利酋长签订了《怀唐伊条约》。该条约明确规定,英国王室拥有新西兰的主权。
在毛利人的传统服饰当中,肯定没有什么领带。不过,他们的颈部也戴有饰物,比如鱼骨项链之类的东西。特别是,毛利人更喜欢戴一块普纳姆(Pounamu是新西兰特有的绿宝石)作为装饰。
毛利人佩戴普纳姆的情形
普纳姆是新西兰特有的绿宝石,毛利人觉得普纳姆具有某种魔力,所以,人们把普纳姆做成项链、耳坠甚至工具等等。
为了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毛利人保存了他们的古老舞蹈和宗教仪式,也十分珍视他们的普纳姆文化。因为他们觉得,这象征着他们的文化之根。
毛利人的土风舞
因为坚守文化的多元化,就是对于文化殖民的最好的反击。近期,在新西兰议会开会期间,毛利人议员拉威里·怀蒂蒂因拒绝在会议厅里戴领带而被警告,并且被驱逐出众议院。此一突发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
领带象征着殖民地的枷锁
这次已经不是怀蒂蒂因为不戴领带而被赶出议会的第一次了。多年以来,他坚持用普纳姆代替领带,他认为,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理念不容践踏。
怀蒂蒂戴着普纳姆与女性毛利人议员合影
好消息传来了。今年2月,新西兰议会决定修改议事规程,允许各个族裔的议员着本民族的盛装出席会议。这一成果,标志着文化多元化的胜利。只不过,在西方文化霸权的阴影之下,这个微小的胜利来得有点太迟了。
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倘若是无根之木、浮水之萍,那么,又如何能够长久生存下去呢?
敦煌乐舞
如何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和理念,又如何保留或者剔除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或者糟粕,也是摆在我们民族面前的重大课题。比如,仁义礼智信还要不要?跪拜之风应不应该被遏制呢?
我看,总的原则应该是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在坚持民族文化应该保留、民族尊严不容践踏的理念的同时,绝不能抱着唯我独尊的保守的心态去看待外面的世界。因为,这方面的教训已经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