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遇见,听闻却已是永别。若有来世,愿你仍能畅游长江

2020-01-03   嘤嘤鹦鹉


这是一篇今早来自环球时报的微博


就在昨日,被称为“中国最大淡水鱼”的长江白鲟被证实已经灭绝。随着消息的传播,在微博上溅起了一圈圈的涟漪,这则消息被一部分网友称为“2020的第一个坏消息”,也有些网友表示强烈的感叹惋惜: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长江特有物种白鲟的灭绝带有一种令人惋惜,令人心生悲凉的悲剧色彩。

比“活化石”更为珍惜的白鲟,它们是何方神圣呢?

我们常常将称呼中华鲟为“活化石”,“长江鱼王”,这些称号我们常听,所以对比我们对中华鲟的了解,我们对长江白鲟的了解逊色很多。

但实际上,其实长江白鲟比中华鲟更能够胜任上面说的那些称号哦。


  • 白鲟科(匙吻鲟科)与鲟科的巨大数量差异。

鲟科本身珍贵,其中中华鲟最为我们所知,而就算是我们最熟悉的中华鲟,它们的亲朋好友团加起来也有30种之多(包含亚种)在国内有分布的就有7种。

然而区别于中华鲟近30员的亲友团,白鲟只有一种亲戚,还远在密西西比河流域。

  • 白鲟科(匙吻鲟科)相对比鲟科更为悠久。

中华鲟的化石表明最早出现在白垩纪,而白鲟科的化石表明白鲟科在晚侏罗纪就已经存在。

  • 白鲟科(匙吻鲟科)与鲟科的体态差异。

白鲟科相比中华鲟来说,白鲟的体态更大,被称作是“中国最大淡水鱼”。

除此之外,中华鲟和长江白鲟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华鲟没有如长江白鲟一般的“长吻”。再者,中华鲟体表有纵列骨板,而白鲟没有这种结构,它的背部光滑。

江中象鼻的由来,明明无象,哪来的象鼻?

郭璞在《江赋》一书中,有一句对“江中象鼻”的描写:鱼则江豚海狶,叔鲔王鳣......或鹿略象鼻,或虎状龙颤。”海中明明没有象呀?哪里来的象鼻呢?

其实这里的象鼻就是长江白鲟的吻部。古人认为白鲟突出的吻部就是白鲟的鼻子,再加上白鲟庞大的体型,白鲟就有了“象”的称呼。

《渔谚》当中有一句“千斤腊子万斤象。”还有宋代文学《尔雅疏》当中“鱏,长鼻鱼也,重千斤。”都是对长江白鲟“象”的称呼的由来。

从未遇见,听闻却已是永别。若有来世,愿你仍能畅游长江。

2003年,消失的电信号,没想到成了最后一条长江白鲟的存在依据。

那一年,中国水产研究院的科学家救助了一只长江白鲟,然后将其放生并依赖器材实现电信号追踪,但随后因为某些不可抗因素而导致船触礁,自那以后,人类再也没有发现任何一只长江白鲟。

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虽说如此,但人们仍然还抱有一线期待,说不定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着长江白鲟,它们只是藏起来了。

如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经过专家组评估得出结果: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已灭绝。

2020跨年失败,长江仍未能接纳我的存在。白鲟:再见长江妈妈。

文献参考:


环球时报 2010.01.02 噩耗:中国长江又一物种宣布灭绝(澎湃新闻)

从远古走来的长江“精灵”——高勇; 乔晔 中国三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