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无意间读到杨坤的一篇短篇小说《熬鹰》,它描写的是一只刚刚成年的苍鹰,身披铁灰色毛羽,带有钩爪的四趾苍劲有力,鹰腿被细铁链拴住,它的周围布上绳网,绳网外就是清水和羊肉,但苍鹰不屑一顾,它用鹰爪不停地抓挠,将铁链哗哗抖响,它发出阵阵愤怒的戾啸,啸声悲壮,戾气直达云霄,这段描写直击心灵,鹰表达了自己强悍灵魂对重返自由的渴望,
它身上独有的野性,高傲的气场,桀骜不驯的模样使我不得不对它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
因为机缘巧合,我在电影院二刷了《羞羞的铁拳》,观影结束很久,我唯独对电影里爱迪生和马小日日夜夜在小树林里熬鹰那段记忆深刻。我甚至觉得那才是最后那场拳赛取胜的关键,因为"熬鹰"他拥有了寻非常人的毅力,其实这个情节的安排是有由来的。
"熬鹰"是哈萨克族的一个传统民俗,哈萨克族人自古狩猎都是靠鹰马,而传说中的熬鹰就是猎人要把抓到的鹰,放到一个类似摇篮里面,用铁链拴住鹰的腿,这个摇篮会来回晃动,然后连续几天不给鹰进食,在摇篮外面摆放鹰喜爱的食物,摇篮无法保持平衡,所以鹰整日无法安心入睡,长期处于疲劳饥饿的状态,神魂颠倒,直到它昏过去才给它喂食,注意是少量喂食,渐渐鹰就能收敛自己的野性,听从于猎人,整个过程就称为"熬鹰"。
"熬鹰"熬的不止是鹰,熬的是毅力和耐力,鹰身上特有的那股韧劲和桀骜不驯的秉性才成为了鹰,人类身上缺少的也恰恰是这种韧性,这种精神,鹰翱翔苍穹,总归是有自己的本领所在。
《羞羞的铁拳》里爱迪生的最后胜利是熬鹰熬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对手都已经疲惫不堪的时候,他还有着充沛的精力,人一直失败的很多原因都在于半途而废,坚持和韧性是我们所追修的,也是我们应该必备的东西。
小时候听过有关鹰的故事,鹰是这个世界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们的平均年龄都可以达到七十岁,但是要想活到七十多岁,就必须在四十岁左右的时间段为自己的生命做出选择,因为鹰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鹰爪开始老化,喙上会长一层厚厚的茧,这些不可避免地生理机能的退化都大大的阻碍了鹰的捕猎过程,双翅的羽毛会堆积在一起,同时也影响了鹰在天空翱翔的灵敏度。所以它们必须在四十岁的时候飞到悬崖,用岩石把喙敲掉,等待新的喙长出来,把指甲拔掉,让新的爪子长出来,同时也将羽毛拔掉,等待新的羽毛生长,只有这样它们才可以重新再活三十年,一直以来也被人类称为"涅槃重生"。
这个故事残忍且血腥,小时候我特别佩服鹰,我总觉得它们的存在就像神话一般令人骄傲,故事是更多是用来教书育人,其真实性是令人难以捉摸的,其实鹰无论活到几岁,更换喙,爪和羽毛都是完全不可能的,喙是鸟类头骨的一部分,如果敲掉,就相当于砸掉人类的上下颌,如果没有爪子和羽毛,鹰无法觅食,它们会活活饿死。
人类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困难之中迷失了方向,觉得这就是自己的终点,没有勇气去改变现在的状态,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难决定,开始一个自我更新的历程,像鹰一样,有自我改变的勇气和再生的决心,改变是痛苦的,但改变是必须,你要想像雄鹰翱翔天际,你就要有雄鹰那般开始第二次生命的勇气。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在华夏民族文化中鹰的形象最开始是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在千年的宗教文化里,鹰也一直被涂抹着神秘的色彩,它被人类奉为天鸟神鹰,在军事上,鹰象征着战神,很多战旗上的图标都是鹰,它的形象仿佛是在告诉战士们在战场上就该像鹰一样勇于翱翔和战斗。
古代的诗词歌赋也都赋予鹰精神象征和文化内涵,常常用鹰气势非凡,雄伟壮美的艺术形象来比喻人类的博大胸襟和无畏气概。鹰的雄伟庄严和阳刚大气是最具感染力的精神要素,文艺创作通过对鹰艺术形象的描绘和塑造,实现了对艺术的超越,我们往往在表达鹰的雄健之美的同时也映射出了人格之美,毛主席所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的大展宏图神采飞扬之气质长久以来激励和振奋着中国人的精神理想。
鹰的一生和人类相比实在是过于短暂,可是它就是用自己这短暂的一生教会了人一辈子的哲学道理,它是自由,力量,勇猛和胜利的代名词,它给人类的启示是巨大的,大自然以它为例给予我们思想上的启发。鹰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类,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迷茫时徘徊很久 不要紧,但要看清自己的目标,并且专注朝目标前进。
生活就是这样,人也应该是一只雄鹰,奇遇人生,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