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最为重要的敌后根据地之一,其不仅自身实力强大,还是连接华中、华北两大片区的纽带。1945年8月初,山东军区所辖主力及地方部队部队高达23万余人,经过整编及发展后组建了山东野战军,共辖八个野战师及十二个警备旅,到9月连同地方部队高达27万余人,后主力就有六万人挺进了东北。山东八路军不仅与新四军共同发展为了华东野战军,也是东北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经过发展最终形成了山东军区,辖胶东、鲁南、鲁中、滨海及渤海五个军区。滨海军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五大战略区之一,1943年3月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以来,主力部队逐步地方化,其中山东军区主力部队编为了十三个兵员充足的主力团,滨海军区就辖有三个,这三个主力团分别为滨海军区第四团、第六团及第十三团。
滨海军区成立于1943年3月,由滨海独立军分区及115师教导第二旅、教导第五旅等扩编而来,军区司令员为陈士榘,政治委员符竹庭。滨海最初辖由三个主力团,分别为第四团、第六团及第十三团,1943年10月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二十三团调入滨海军区为滨海军区第二十三团,第二十三团也为主力团,此时山东军区共十四个主力团,滨海军区就有四个。自此直到抗战胜利,滨海军区一直辖有四个主力团,抗战胜利后这四个团改编部队均挺进了东北。
滨海军区第四团成立于1943年3月,为115师教导第二旅撤销番号后由该旅第四团改称,团长为罗华生,政治委员吴岱。滨海军区第四团成立后曾于1943年10月兼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后第四团与第二军分区分开,此后贺健、杨廷昌分别任团长、政治委员,1945年8月该团编入山东军区第二师为第四团,杨大易、杨廷昌分别任团长、政委。1955年,罗华生、吴岱、贺健、杨大易等均被授予少将军衔。
滨海军区第六团为1943年3月由原115师教导第二旅第六团改编而来,团长为曾国华,政治委员刘西元。1945年8月,滨海军区第六团被编入山东军区第一师为第一师第一团,改编前团长、政委分别为贺东生、吴岱,改编后团长、政委分别为唐青山、吴岱。1955年,曾国华、刘西元被授予中将军衔,唐青山被授予少将军衔。
滨海军区第十三团由原115师教导第五旅十三、十四团等合编何来,团长为梁兴初,政治委员覃士冕。1943年夏十三团曾短暂兼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1945年8月滨海军区十三团编入山东军区第一师,为第一师第二团,改编前后团长、政委均为江拥辉、高先贵。1955年,梁兴初将军被授予中将军衔,覃士冕、江拥辉两位将军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高先贵将军晋升为少将。
滨海军区第二十三团成立时间要稍晚一些,其原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第五团,1941年2月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后该团为第三师第八旅二十三团,1943年10月调入滨海军区为滨海军区第二十三团,团长为胡继成,政治委员王德贵。1945年8月,滨海军区二十三团编入山东军区第二师前团长、政委 分别为覃士冕、王德贵,变为第二师第五团后团长、政委分别为叶建民、黎新民。1955年,胡继成、王德贵、叶建民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黎新民晋升为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