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编辑 | Vivi
对许多中国学生和家长而言,“罗德奖学金”一直是有些神秘的存在。2015年以来,罗德奖学金将中国大陆纳入拓展计划,建立并资助罗德中国奖学金,每年会听闻几位优秀的中国内地学子录取并前往牛津大学深造的消息。
最近,在罗德中国奖学金开设的第五个年头,我们幸运地与几位罗德中国学者以及新上任的罗德学院院长聊了聊,试图揭开这个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奖学金”的神秘面纱……
罗德奖学金有多厉害?
培养出总统、诺奖得主的精英摇篮
罗德奖学金始于1903年,它是依照英国矿产业大亨西塞尔·罗德的遗嘱而设立的国际性奖学金,希望通过教育来黏合世界,迄今已有113年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罗德奖学金每年申请者逾万,录取率仅为0.7%,比哈佛大学的整体录取率还要低八成。因其竞争之激烈,经常有人将其称为“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
据介绍,罗德奖学金的数目随着学习科目而不同,每位罗德奖学金得主每学年大约可得到£30,000英镑或$50,000美元(最多可补助四年)来全额补助牛津大学的学费、学院费、生活费及到英国的来回机票,并且可以得到使用罗德楼的权利。
纵观过去一个多世纪,罗德奖学金已培养出8000多名活跃于各行各业的罗德学者,其中包括40多位国家领导、30多位军事家、10多位诺贝尔得主、50多位教育家以及众多人文领域学者。
如此看来,能够成为罗德中国学者的,必然是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学子。而与其中3位聊了聊后,我发现,他们身上都有着超出我们传统意义上、比“学霸”更丰满的特质。
3位学者,3种道路
超出学霸模板的“非定制”人生
1
从外来务工家庭走出的罗德学者
用教育改变命运,用知识改变环境
2018年的罗德中国学者之一赵家鑫来自一个务工家庭。上世纪90年代,一家跟随父亲从老家重庆来到福建厦门打工。从小,他便跟着父亲穿梭在工地上,和建筑工人打交道,亲身感受着打工者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
在学校,赵家鑫也观察着城市孩子与外来务工家庭孩子之间的不同境遇,后者资源与眼界的匮乏、父母对教育的忽视,使他们无法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通常都很不自信。这段童年时光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与他日后投身于中国与世界的环境事业,不能说没有关系。
然而,和其他家庭不太一样的是,赵家鑫的父母虽未完成中学学习,却都非常重视教育。他们深信,教育改变命运,于是从小对他有着难以达到的高要求。也正是这一点,给了赵家鑫不断向上、改变命运的动力。
赵家鑫骑行在川藏线上
赵家鑫高考后录取上海交大,选专业时,他没考虑这么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看上去是一个新兴行业,拥有很好的前景。然而在大学期间,又是好奇心驱动着他,使他不断思索自己专业的意义何在。
那一年,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给公众展示了中国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赵家鑫也是观众之一。那一两年中,他不断参与社会工作,进行实习。大学期间,赵家鑫曾获国家奖学金,还去往早稻田大学交换学习能源与环境政策。他也曾在上海市环保局、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开展关于低碳城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和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助理研究工作。
赵家鑫在英国卡迪夫第九届国际应用能源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童年的种子开始发芽,他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答案与目的——致力于对重要的世界问题做贡献,改善环境污染对穷人的不平等,推动社会的公平性发展。
2
毅然放弃三所名校offer
北大女生奔赴青海,投身一线保护工作
如果你在网络上搜索李雨晗的名字,会出现一系列以她的故事为话题的文章,标题通常都会突出“北大女生”、“放弃牛津offer”等关键词。
在这次与故事主角本人的聊天中,她再一次回忆了自己从北大毕业后的那段经历。我问:你当时犹豫过吗?李雨晗却说,没有。据她所说,这也不是什么“少有人走的路”,而是一个非常理性、正确的选择。
2017年,李雨晗从北大毕业,并拿到了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三所世界名牌大学的研究生offer。与此同时,中国的NGO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也有一个非常难得的青年培养项目,要在自然保护的第一线工作一年。李雨晗当下就发邮件询问三所学校,是否可以延迟一年入读,可惜得到的答案都是拒绝的。
李雨晗觉得,实践与学习同等重要,她本科念的是PPE(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专业),而申请的研究生专业都与自然保护相关。所以,与其在对自然保护没有深入了解和足够认知的情况下直接入学,还不如先去实践一年。
于是,就有了——北大女生拒绝三所名校offer,去往青海三江源亲历一线保护工作——这样一个看似“传奇”的经历。
李雨晗野外观察工作照
时间再往前推演,李雨晗在北京十一学校念高一那年,得知有赴美交换项目,于是她中断学业,在美国的高中和寄宿家庭学习生活了一年。作为独生女的她,在美国的多子女大家庭中同吃同住。这一年,锻炼了独立性,参与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回国后,她从高二开始,读了两年才参加高考。
李雨晗说,她是个“不着急”的人。我想,这种“不着急”恰恰也是其鉴定与果敢的体现。
李雨晗与藏族女孩
3
扎根戏剧领域的女孩
用人文与艺术的力量帮助他人
为解决这个世界上的某一问题而做贡献,可以有多种路径。2018年的罗德学者陈研,选择用戏剧打开这扇门。
陈研高中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后保送南京大学英语系,专业的文学与戏剧氛围一贯浓厚。陈研在戏剧社、音乐剧社都做过演员,也从事过剧本改编。这一系列经历让她对戏剧这一领域逐渐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热忱。
真正决定钻研戏剧,是她大三那年拿到了欧盟的奖学金,得以去英国交换半年。一边在学校学习戏剧与改编,一边在课余去伦敦观看精彩的剧目演出。这半年的经历,让陈研确定了自己对戏剧领域的持久热爱,并决定在大四时申请美国戏剧研究生项目。
对陈研来说,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她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一种方式。这些经历带给了她回忆中的诸多闪光时刻。在哈佛大学美国定目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戏剧学院攻读戏剧构作与戏剧研究专业研究生期间,她做了一出面向家庭和儿童的戏剧,剧本改编自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的《詹姆斯与大仙桃》。
这出剧的观众,有一部分是自闭症孩子的家庭。于是在演出中,她设置了一个特别的环节——区别于一般演出的场灯全暗,改为保持一半的亮度,以避免自闭症儿童在黑暗环境中的不安和恐惧;这场剧目也只售卖半场座位的票数,保证场地有足够的呼吸与活动空间。
那次演出让她尤为触动。他们帮助了自闭症儿童以比较舒适的状态来到剧场,享受剧场。还记得谢幕后,一个小女孩儿主动上台,和演员们一起跳了一支舞。
类似这样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贯穿于陈研所做的每一出戏中,也成为她目前及未来努力的方向。她曾说:
“我申请罗德的最大希冀与动力,是能为了戏剧、为了人文艺术而振臂一呼。艺术与人文教育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它们让我们学会洞察人性与世界的方方面面,使我们更富有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陈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
被罗德奖学金选中的学生
到底有哪些共通点?
如果要给这群罗德学者的特质下一个定义,我觉得他们是一群“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人。成功的人,各有各的路径与目标,但从3位罗德中国学者的故事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共通点。
1
身负使命感,愿为他人付出
使命感,是我从罗德中国学者身上看到的第一个特质。换一种说法,在罗德奖学金的评审标准中,体现为“心怀天下、愿意为了让社会变得更美好而付出”的长远决心。
就像第一个故事中,赵家鑫自己说的,从务工家庭走出来,成为罗德学者,在世界各地学习深造,他是个例。但将改善他人生活作为事业,不断地钻研与实践,却真的是罗德学者那0.7%的录取率背后首要的标准所在。
赵家鑫强调,小时候的经历,让他能够体察不同阶层与人群的生活环境,由此生发悲悯之心。他也建议,如今的孩子,走出固定群体,打开视野,与社会接触,是一件挺有必要的事。这会帮助孩子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发现问题,并催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
李雨晗从小喜爱动物,小时候的理想是长大成为动物饲养员,而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一种更切实、更远大的使命感扎根在她心中,使得人生中的选择与决定都不再摇摆,塑造了如今坚定与果敢的她。
2
脚踏实地,有钻研精神
在罗德奖学金申请的面试环节,学生会单独面对十多位面试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对你的个人经历和专业方向发问。问题可能宏观,也可能非常关注细节。
听了几位罗德学者的分享,我发现,面试这关也许真正体现了罗德奖的精神所在。
它要找的学生,不一定有多么丰富的经历或爱好,而是要在某一方面具有长远的使命感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并为此付诸实践。这一使命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帮助他人,为整个社会做贡献。
它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功底、长足的热忱,而非随波逐流的参与。所以我们看到,每一位罗德学者都十分年轻,却早早有了丰富到令人惊叹的履历。好比这三位学者在环境科学、自然保护、戏剧艺术这三个各自专业方向深耕所做出的努力。
这种“学者精神”,多少有与这个浮躁世界“对抗”的意味,也与罗德奖学金“为世界挺身而出(Standing Up For the World)”的理念暗合。
3
父母的倾听与包容,成就孩子
是怎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今天的他们?3位学者回忆自己成长中,父母给予的支持,信任、倾听、包容、理解,是最频繁提及的词汇。
李雨晗的父母都是教师,却从小几乎没有给她任何学业和生活上的压力。上小学前,因为工作太忙,他们把她送去农村姥姥家。也许是幼年时和大自然、动物的亲密接触,在李雨晗的心中植下了动物保护的根。她的小学和初中时代,没有过多的兴趣班、补习班,放学后通常是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去湖边捞小鱼。——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来概括,可以说是“放养”状态。
但“放养”背后,其实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与包容。李雨晗说,从小的大小事,父母都基本上会让她自己做决定,从不干涉。但她若有不懂的地方,父母又会是最耐心给予帮助的两个人。这种信任是润物细无声的。
说起小时候“立志做动物饲养员”的理想,李雨晗也笑说,感谢父母没有对她的这个志愿发出任何鄙夷的声音,或是认为这个职业有什么不好。这种信任,支持着她走到现在。
相比之下,陈研的父母是花了一些时间来接受和理解她的专业的。
最初,听闻她想选择戏剧专业,此前从未涉猎相关领域的父母并不理解。在传统观念中,“艺术生”好像总和“成绩差”画上约等号。但好在他们能够看到女儿在这个领域的认真钻研,从而主动地去了解戏剧,了解艺术。
陈研回忆自己的戏剧之路,离不开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她的父亲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如今甚至可以主动参与其中。前阵子,孟京辉带着他的《茶馆》来到南京开演,陈研的父亲主动买了票,看完回来还认真地讨论这部戏。
我想,能够打开自己、尽量去理解和包容自己孩子的父母,与一个优秀独立的孩子,也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陈研曾在莫斯科艺术剧院戏剧学院交换学习,图为红场圣瓦西里大教堂
这次,我们还很荣幸地与罗德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及罗德学院院长伊丽莎白·基斯博士有了一次谈话,她向我们强调:
罗德奖学金正是为了发掘、培养未来的领导者。而“领导者”的深层含义,并不是一定要学生在团体中担任领导角色,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协调他人,解决问题,并承担更多责任。身为“领导者”,以及现在说的“领导力”,都意味着学生要有服务社会、改变世界的意志和行动力。
伊丽莎白·基斯博士,也曾是1983年罗德学者
如同我们这次对话的几位罗德学者,他们的人生选择,恰恰与罗德奖学金的宗旨殊途同归。
赵家鑫即将前往牛津大学攻读环境变化与管理硕士,问及未来的职业方向,他说,可能加入多边开发银行或政府机关,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陈研目前在牛津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和批评翻译学硕士学位,对于未来,她不给自己设限,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开放心态,她会继续艺术领域的学习和实践;
李雨晗也说,她未来的大方向一定还是自然保护,至于会去到哪里工作、抑或继续深造,她并不想给自己这么快预设路径。
由此我们发现,优秀的孩子各有所长,但说到底都有一些共通之处。这对我们为人父母而言,至少能够确定,什么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礼物,与所谓的“起跑线”。这也是我们能在如今的焦虑洪流中不致迷失的自处之道吧。
* 今年的中国罗德奖学金申请即将在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2日23:59截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官网了解详情:https://rhodes.embark.com/apply/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