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开封阅历最久的一位"长者",目睹了昔日的繁华,也经受了千年的苦难,见证着开封历史的变迁。
人人皆知"繁"读fán ,却不一定晓得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pó 。
当"繁"读 pó 的时候,一是作姓氏,二是指河南省的名古迹"繁台"与"繁塔"。
繁台,相传是春秋时期音乐家师旷吹奏乐器的地方,当时叫"吹台",后因不少姓繁的人在吹台附近居住,才改叫"繁台"。繁塔则是建在繁台之上的塔,所以得名"繁塔"。
繁塔长啥样?其实繁塔只是俗名,屹立在开封市南部的这座砖木结构的塔本名叫"兴慈塔",又因当初建在了天清寺内,也叫天清寺塔。它和开封城内另一座名塔——开宝寺塔(俗名铁塔)一样,都不以正名名世。
左为铁塔,右为繁塔
更有意思的是,如今的铁塔高55.88米,繁塔通高36.08米,可开封地区流传的一句古老的民谣中,却是这么唱的:"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搭繁塔腰"。而且,繁塔头小肚大,只有三级,远不如城北的铁塔挺拔俊秀。
民谣让人深感困惑,难道昔日繁塔远远高过铁塔?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繁塔为何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它当初又是因何而建?接踵而来的一串问题更激起了笔者对繁塔的探知欲。
了解真相以前,先来看看繁塔长啥样——
繁塔
繁塔内部
繁塔平面呈六角形,层层垒砖,走近了你会发现每一块砖上都刻有佛像,每一层之间有枓栱做装饰,远看虽然灰突突,可在阳光照耀下,青砖泛着黄色、土黄色和褐黄色,明暗变化有序。
从繁塔的外形看,塔身矮而粗壮,像少了半截子。
原来,繁塔原高九层,是当时开封城最高的塔,到清朝时才变成今天的样子。为何?还要从天清寺讲起。
先有天清寺,后有天清寺塔
五代后周的世宗皇帝,名叫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天清寺在开封建成。建成的那天,恰巧是柴荣的生日。该寺便沐浴圣恩,身价倍增,很快就成为名刹,名气直追开封名闻天下的大相国寺和封禅寺。
然而祸福相倚,柴荣仅做了六年的皇帝就撒手人寰,他未成年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不久,便被赵匡胤赶下台,软禁在了天清寺内。
赵匡胤对佛教的兴趣不亚于柴荣,但由于天清寺不是他的政绩,天清寺就被他有意识地冷落了。只不过当时佛教日盛,天清寺内游人仍然不少、香火不绝。
繁塔旧照
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四月初八,在繁塔的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这一天,天清寺按惯例举行"浴佛法会",主持寺务的三位高僧在法会上宣布:大家盼望已久的定光佛舍利已经送来本寺。
定光佛又称为定光古佛、定光大师,是历史上唯一被朝廷正式赐封"定光佛转世"的高僧,俗姓郑,名自严,泉州府同安人,11岁出家修行,云游四方,在武平(今福建省龙岩市)建寺庙设道场,弘法传道达五十多年,在当地及闽粤赣周边留下除蛟伏虎、疏通巷道、活泉涌水,祈雨求阳等传奇故事。因"大师生前乐为善举,有求必应,且法力无边",故其逝后,百姓崇奉为佛。
天清寺的僧侣决定建塔供奉佛舍利。
听说天清寺迎奉定光佛舍利,四方信众无不雀跃。然而,由于得不到宋朝政府的资助,僧侣们要想建造宝塔谈何容易。
于是,虔诚的信徒们捐钱又捐物,合力建起了塔,而且塔身遍布佛雕,相当精致,正名为天清寺塔,俗名"繁塔"。
宝塔既已落成,当然少不了名人登临。北宋诗人苏舜钦写道:"……我来历初级,穰穰瞰市衢。车马尽蝼蚁,大河乃污渠……俄思一失足,立见糜体躯。"意思是塔又高又险峻。而诗人梅尧臣竟然不敢登塔,有他的诗为证:"……苟得从而登,两股应已挛。复想下时险,喘吁头目旋。不如且安坐,休用窥云烟。"
可以说,天清寺塔从诞生之日起,就因它的巍峨而使人肃然起敬,以至于几百年后连明代的皇帝朱棣都因为它太雄壮而对它痛下"杀手",施以"腰斩"。
繁塔遭遇"铲王气"九级变三级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由于太子朱标早死,便由长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
然而,封在开封的周王朱橚和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对这个侄儿当皇帝不服气,便联手将其推翻。但朱棣当了皇帝,周王朱橚就不服气,图谋不轨。
明成祖朱棣察觉后就下令将周王软禁于北京,毁坏了周王府内的银安殿和相当于地标建筑的繁塔,意在破坏开封的"王气",以防江山易主。史称"铲王气"。
"铲王气"究竟铲掉了繁塔的几层?繁塔是如何由九级变成今天的三级的?
元人曹伯启在《陪诸公登梁王吹台》一诗中写道:"百鸟喧啾塔半摧,荆榛掩映台前路。"此诗写于元泰定初,后人据此推断繁塔在元代中期就已损坏,根据更多的史料记载推断,原来高达九层的繁塔在此一时期毁了两层,相传是遭遇了雷击而坍塌。
俯瞰繁塔的塔顶,又是另一座小塔
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李梦阳撰写的《重修国相寺碑记》中交代了繁塔在明初时已为七级,遭遇"铲王气"后,又被毁掉了四层。只剩下三层。"铲王气"之说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使不少人信以为真,但史实如何?因无更多的史料记载和实物考证,而始终是一个谜题。
繁塔之后的命运如何?又缘何被尊为"国宝"?
我们将在下文中一一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