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工作?日本经营之圣告诉我们他的工作观

2019-07-20     夏天苏醒的鱼

有一个年轻人,中考有两次落榜经历,考大学时也只进了一个地方性大学,毕业后应聘大企业一路受挫,好不容易进入了一家小企业,因为企业亏损,工作第一个月又没有发放,那一年他23岁,感叹命运怎么这么作弄自己。

也是这个年轻人,27岁创建“京瓷”, 52岁创建“KDDI”,78岁临危受命,接任破产重建的日航的CEO,1年就让日航重现生机。创造了3个世界500强。

这个人就是有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他说他的命运之所以出现转机都是因为工作,他的著作《干法》中分享了他的工作观。

从干一行爱一行开始

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在这个行业做出成绩,反之,边工作、边怨怼,于自己损失更多。尤其是我们个人,有可能是二三十年的做着既违背内心、又没什么价值输出的劳动,匆匆数十载,忙忙碌碌,又碌碌无为。

想避免这样的人生,作者说,要么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要么喜欢上工作,但是现实生活中,难得有人能碰到自己喜欢的工作,那何不让我们喜欢上工作,其实这一点都不难。

稻盛和夫的经验是,当工作取得进展时,要直率的表达自己的喜悦,每一个小小的喜悦和感动都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心理学中有一种相似的心理状态,叫做心流。关于这种心理状态,村上春树在《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时光》中有一段记叙。

我们俩似乎能从工作中获得一种纯粹的喜悦。音乐与文学分属不同领域,但比起从事其他活动,埋首与工作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至高无上的幸福和满足,能从工作中获得何种成果固然重要,但是专注到废寝忘食的投入,是比任何成果都可贵的回报。

有这样的心流体验,何愁不热爱工作呢?

成为自燃型的人

与物质相似,人也可以分为“自燃型”、“不燃型”、“可燃型”三种,

而能成就事业的人一定是自燃型的人,自燃型人的典型特点,不是被动的去等,而是主动的去做。

想做到“自燃型”的人很简单,我观察身边的人,发现他们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

“这不是公司的项目,这是我的项目”
“这不是客户的要的产品、这是我要的产品”
……

这样简单的想法能让我们放下工作以外的念头,专心把事情做的更好。

做看的见的思考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应该试试描绘这一事业的理想状态,同时对这个理想的过程也要反复思考,直到“看的见”为止

我们设计工作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知道要设计什么才能开始设计。”就是需要首先脑海中看见你的产品,这样才能开始着手设计。

只有能“看的见”才不会盲目苦干,才能不断修正才能更清晰。目标越清晰越容易分解,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将小目标分解到执行层目标就能做到真正的“看的见”、“办的到”了。

 大目标分目标执行层目标具体工作内容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所谓埋头苦干,是指我们将所有的注意力倾注到眼前的事上,而不是盲目苦干,真正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付出,在当今社会上应该是多维度的努力将时间、金钱、体力和脑力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努力,也才是高效努力。

怎样才是努力的尽头呢?

我觉得书中的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标准,

“你向神祈祷了么?”

如作者所说的,这不像一个做研发产品的工程师讲的话,当这句号说出的时候仿佛印证了那句6个字,“尽人事,听天命”,当没到只剩下像神祈祷着一条路时,就是还没有尽最大努力。

而这种体验,很少有人能有,因为我们只是普通的努力,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保证工作的时候,看起来不闲着而已 ,这样又怎么能算的上尽人事呢?

成功好像遥不可及,又好像触手可及,热情、主动性、思考、不亚于任何人努力,有“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是这样工作的,他也再次告诉我们中成功没有捷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fCNGWwBmyVoG_1Z3W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