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类综艺节目十年后再次成为荧屏和互联网热门。
最早的明星偶像依赖于星探挖掘,然后由经纪公司倾斜资源进行包装,小虎队组合以及大部分艺人、歌手等都是这种途径产生。
而现在所谓的“流量明星”,仿佛都是工业化的产物,统一制式,统一出产,不同的只有造星工厂给他们套上的一层层人设
互联网养成类偶像,呈现低龄化、高素质、个性人设的特点,粉丝和偶像的互动、期望共同成长成为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说白了,就是抓着用户的爽点进行精准打击。
在我的印象里,造星经济的历程表是这样的
早期-《超级女声》,《我型我秀》
中期-《中国好声音》
高潮-《中国有嘻哈》(现已更名《中国新说唱》),《明日之子》,《创造101》《偶像联系生》等
然而,原先相对单纯的“粉丝投票”模式,已升级演变为赤裸裸的“粉丝付费”模式
粉丝为了力挺自己心仪的选手没日没夜的 “肝”票,一些选秀节目粉丝集资动辄千万元,节目总决赛的门票甚至被炒到了近两万元。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偶像选拔节目本该是励志的范本,却逐渐演变为一场 “钱规则”为上的注意力经济“恶战”
各大经纪公司如同 “捕鱼达人”争抢着人才。号称偶像和粉丝共同成长,但“鱼儿”成长的 “休渔期”却几乎不在资本的考量之内,快速变现的商业手法无视青少年人才成长规律,近乎 “竭泽而渔” 日前,娱乐偶像选拔类综艺 《创造101》收官,11位票数最高的女选手从101人中脱颖而出,组成 “火箭少女 101”,正式宣布出道。截至决赛当晚,这档综艺节目网络总播放量已经超过44.4亿,微博话题讨论高达9000多万。
来自中泰证券的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偶像市场总规模可达1000亿人民币。报告中分析师从核心音乐层、衍生层等几个方向进行了估算。
核心音乐层方面,根据艾瑞咨询和《2016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数据和预测,包括唱片、数字音乐(PC和移动端,不包括电信增值)、演唱会及周边和互联网演艺等在内的核心音乐市场2015年为255.59亿,2020年可达762亿,其中偶像音乐市场规模在涵盖周边衍生 品后2015年规模约100.28亿,预计2020年可达494.59亿元,CAGR为31%。
衍生层方面,包括影视、网剧/网大、广告、综艺和二次元在内,中泰证券预计2020年偶像市场的衍生层市场规模可达550亿元。
是不是很夸张?数据是不是很好看?但在我看来,这样的表象后面,隐藏着巨大的荒诞。
互联网时代,公众情绪带着一拥而上的单调性与消耗性,短暂性的话题根本无法在信息大流之中留下水花,之前如薛之谦顶级流量的明星连续剧一般的爆料事件在微博上的热度不过一个多星期,而现在甚至没有微博热搜对公众进行话题提示,一个星期后,公众还会关注谁?
网络时代话题和情绪像浪花一样一波接着一波,事件的覆盖最终让公众什么都没记下,无法输出持续性的热度就只能被遗忘。明星流量则是更不确定的东西,这一点无论是流量明星还是非流量明星,都是通用的。
一年内,有多少人红极一时,然后就寂静无声。
我并不反对“造星经济”的存在,但我对“造星经济”垄断我们的娱乐视野感到厌恶,如果没有jay的打榜事件,人们是不是还任由着所谓的“流量明星”和“流量粉丝”横行于娱乐世界。
希望不要有一天,待聚光灯暗下,人群消散后,只空留一地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