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起三落,先在蓖麻油上遭遇惨败,后又在蛋酥卷上赔了2000多万。此后26年,却在一袋小小方便面上找到灵感,一举做出1200亿的食品集团。
他就是“康师傅”的缔造者,顶新集团创始人魏应州。如今,魏应州旗下拥有康师傅、味全、德克士、福满多、全家便利等20多个品牌,营业额高达5000亿,海峡两岸的员工多达10万人。
借款做椰子油,赚到第一个1000万
1954年,魏应州出生于台湾彰化,家里有姊妹7个。曾祖父是福建永定人,早年赴台经商。1958年,父亲子承父业,在村里办了一家“鼎新”小油坊,主要生产蓖麻油、棕榈油。
自打10岁开始,魏应州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成天跟着父亲屁股后面榨油。不过,尽管全家辛劳10多年,业务并没有什么起色,直到1979年父亲去世,油坊还是局限在周边的四、五个村里。
等到魏应州25岁接管鼎新时,账上只剩下250万资产以及300多万的债务。最惨的时候,工人半个月工资都发不出来,门口天天有银行催债,威胁要查封工厂。
于是魏应州决定该做件大事了,那就是做椰子油。他找他的四叔又借了200万,一口气收购下彰化的1万多棵椰子树。事实上,椰子油常温下可以长期保存,而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健康又营养”,效果特别好,受到大众的喜爱。
正是靠着椰子油,魏应州不仅还清了300万债务,账上还存下200多万。此后8年间,魏应州又将触角延伸到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6款产品,他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0万。
创办工厂,投广告,赔了2000多万
由于台湾市场规模有限,魏应州后将眼光瞄准了更为广阔的大陆市场。1988年春节过后,他带着4000万元人民币,来到北京。
还是熟悉的行业,还是熟悉的套路。短短4个月,魏应州就在燕郊办了一家鼎新油脂厂,并把出厂价格定在每瓶5.5元。不过,魏应州显然没有意识到内地消费者更喜欢平价产品,“图的就是物美价廉”。
此时的魏应州兴致正浓,他一口气在济南、秦皇岛和内蒙古通辽办了3家工厂,先后推出“康莱蛋酥卷”和蓖麻油等4款产品,还在央视扔下500万广告费。
不过,很快魏应州就遭遇现实打脸。到了1991年第一季度,不但一分钱没赚到,还赔了2000多万。几个弟弟打起了退堂鼓,唯独魏应州不服输,“就此回到台湾,没有面子!”但是,市场不相信眼泪,魏应州已经没有太多选择。
果然,半年后,魏应州就撑不下去了,他不得不关闭了通辽的最后一个工厂,最后沦落到连买卧铺的钱都舍不得花,只好坐绿皮车返回北京。
一碗泡面打造品牌第一
就在这时,魏应州四弟魏应行发现了方便面带来的商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后,魏应州发现,当时大陆方便面市场呈现两个极端。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已经被占据,而中端市场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后,魏应州立马决定生产方便面,不做饼干。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92年8月底,“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正式诞生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凭借着好吃又不贵的特点,“康师傅”一经推出就成为国民喜欢的美食。紧接着,“康师傅”在天津建立了包括制面厂、调料厂、纸箱厂、碗厂等一系列厂房,逐渐形成垂直化产业模式。
随着康师傅泡面在全国热卖,魏应州决定在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地开设工厂,开拓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市场。
1995年,凭借方便面打响的康师傅,已经成为国内食品知名品牌。就在此时,魏应州又做出生产糕饼和饮料的决定,形成多元化企业管理模式。
目前为止,除了方便面是国民第一外,康师傅生产的茶饮料和饼干也深受消费者喜爱。而“康师傅”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第一品牌。
顺势而起开创“食品帝国”
自1996年,康师傅在香港上市后,魏应州就加紧了扩张的步伐,意在打造属于自己的食品帝国。
就在“康师傅”上市的同一年,顶新集团收购德克士,进军快餐行业。在中国,德克士已经是仅次于肯德基、麦当劳的第三大快餐产品。
1997年,为了更加完善生产销售模式,“康师傅”建立了属于自己品牌的连锁超市“乐购”。到2011年,Tesco乐购在中国共有93家卖场和12家便利店。
1998年,“康师傅”集团又收购了“味全”,食品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到目前为止,魏应州所创建的食品帝国已涉足,包括方便面、饮料、粮油、快餐连锁、超市等多个领域。
在魏应州的带领下,“康师傅”逐渐成长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多元化企业。到2011年,魏应州也以57亿的总资产占据台湾富豪榜第四的位置。
2020年,福布斯发布中国台湾富豪榜,魏家四兄弟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冲、魏应行的身价为72亿美元,与去年持平,但成为首富。
魏应州以他的创业经历不断的提醒着人们:成功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敢于创新勇于革新,才能获得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