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中国在西部备战的那些三线厂吗?
三线建设是一场从1964年开始,中国进行的一场以备战备荒为目的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电力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地区是一个军事地理概念,包括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其核心地区在中国西北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而现在,三线军工厂,许许多多在完成了那段特殊的使命之后,或破产或转制或异地搬迁,老厂犹如这舞台,渐渐谢幕。
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积极备战的方针随之降温。随着中美建交和中苏关系的缓和,中国开始逐渐撤出对三线地区的大力投资。由于错误的选址和建设,三线企业效益尤其低下。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计划,中国对效益低下的三线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迁”等政策。这样的建筑,这样的红砖,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代表。你走在深山老林,如果看见这样成片的建筑物,十有八九是曾经的三线建设厂房遗址。
这些电话机,那时候为军工企业内线联系起到了非常大的保密作用,如今成为了通讯发展历程的文物。
西安风雷仪表厂的一个装配车间。国营风雷仪表厂始建于1966年,是中国国家航空航海军用计时仪表的定点单位。
韩阜新,祖籍河南,六七岁时随父亲从东北兵工厂迁至西安。随后,招工至风雷仪表厂。如今企业破产之后,返聘在该厂做门卫。他手中的仪器,就是该厂当年的王牌产品。
邬建坤,西安风雷仪表厂退休职工,1966从上海支内来到西安。退休后,自己开修鞋铺发挥余热。手中的照片是他1963年6月,被评为五好工人时的留影。
陈绍霖,江苏扬州人,1966年从上海支内来到西安风雷仪表厂。如今从事手表工作77年,他耳聪目明还自己开着修表门市。
王振来,生于1921年3月,祖籍宁波。1966年响应中国“支援三线建设”号召,从上海金属表带厂来到西安风雷仪表厂,90年代厂子破产之后,和他一起来的老乡大都回到了上海,他却永远留在了这里。回不了故乡或许成了他的遗憾。
已步入50后的王诚、巴素芝夫妇,一家几代三线情缘,他们在西安风雷仪表厂废弃的厂房里拍摄怀旧照。
三线建设是一场出于国防军事背景的区域工业化过程,其规模远超于中国在八年抗战时期(1937-1945)的沿海工业内迁以及之后的西部大开发(始于2001年)。贵州绥阳的3535厂也是其中的一个。3555长的大礼堂,这个当地农民在七十年代参与修建了这座建筑,现在厂址搬迁至遵义之后,他又参与拆迁。他说这种感觉五味杂陈。
贵州绥阳3533厂一住宅楼的厨房,主家在搬迁至遵义之后,墙体斑驳陆离。
这样的场面,在这种三线建设者居住过的住所较为普遍。说明当时主人想急于离开已经呆了几十年的深山中,他们来自大城市,要回归大城市。
贵州绥阳,3533厂老厂区遗址。习三宝,是西安市人,六十年初姐弟3人随父母建设三线来此,直到现在。
贵州绥阳,3533厂。尽管新厂已搬迁到了遵义,潘先生仍坚守在这里。他说“我就是六十年代毛主席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从江苏来的。”
2015年3月5日,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如今搜集起来的上百枚各种章子,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
四川锦江,倪同正于1949年出生在上海,1970年从上柴支内到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厂子破产之后,现居上海,主编《锦江岁月》及《三线风云》等著作。
倪同正再次回到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这里的好多厂房都是他们自己建造的,看着厂子如今的沧桑,令他想起七八十年代的辉煌,禁不住触景生情,哭了起来。
倪同正其实只是几百万三线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他此刻坐在曾经热火朝天的车间里,感慨万千“人呢?你们都到哪儿去了?”星转斗移,物是人非。
三线建设时期的重庆816厂,号称世界最大地下核工程洞体,这是101反应堆8楼大厅。该厂建设历时18年,至80年代初,还未使用,因国际国内形式发生变化而放弃建设。
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乌江河畔上的世界最大地下核工程816洞体外的招贴画,呼吁“不要战争,要和平”。有专家说:816工程因和平而建,又因和平而停。
贵州六盘水首钢水钢,尽管也经历的三线企业的转型大潮,他们还是挺了过来,进入现代化时期,一个工人要看护多台机器。
如今,攀钢已成为中国国内城市轨道建设的最大供货商之一。
半个多世纪过去,攀钢生生不息,不过像他们这样一直没有转产的并不多。
对于中国全国范围内经济建设而言,三线建设相应的成就非常有限,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由于其低效率的指导方针和经营模式,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是“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一场错误的建设”。
不过另一方面,三线建设有效的缩小了东西差距。1963年,西部云、贵、川、陕、甘、宁、青七省的工业总产值占全中国的10.5%,到1978年上升到13.26%。三线建设改变了很多落后地区的面貌,许多交通不便甚至与世隔绝的地区通过大三线建设得以与外界联系了起来,开始步入工业化时代。
窗还是那扇窗,岁月流逝,主回他乡,有多少国防往事,需要后人继承发扬。
上世纪60年代,在陕南洛南县卫东镇云集了4个“三线”军工企业4310厂、4320厂、853厂、895厂,以及406医院即“四厂一院”先后迁入卫东,它们同属那个特殊年代的“三线建设”。
这些三线厂曾经是商洛的骄傲。这些厂区依山而建,数万人工作、生活在这里,使整个卫东成了一片沸腾的红色热土。在人们的记忆里,这里被称为商洛的“小香港”,当时堪称豪华奢侈的职工家属楼、子弟中学、剧院、浴池、子弟幼儿园、灯光球场等,成为人们竞相参观、游览的“景点”。
“三线厂”搬迁后,这里的辉煌已经不在,当年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许多人仍陆续回来,缅怀当年的红色岁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从近乎破败的废墟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它昔日的风采。
陕西洛南县卫东镇,曾经是三线厂房密集区,自九十年代搬迁至西安之后厂址荒废。这间大礼堂,如今被个体户租赁下来养鸡。
洛南卫东镇,一间废弃的三线厂房,如今成了当地农民的牛圈。窗里的老黄牛,默默的看着外面。其实,老黄牛就是三线建设者奉献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