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拆迁“暴富”的人,醒醒,不要再做梦了……

2019-07-18   地产上海

提起拆迁,你会想到什么?

一夜暴富、蝶变新生、从此过上云端生活?

网上不断有拆迁致富的贴子吸引眼球,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新闻:某地最贵钉子户得到千万天价补偿款;某片区拆迁,催生了数个亿万富豪以及一批千万富翁......

不少人认为这是开启了“人生赢家”模式,他们每年靠房租,即有可观的收入,过着富足无忧的生活。

更有不少案例引发了普通人的酸涩心理:


微博财上海十年如一宣扬摁倒拆迁妹的诉求,当然也因此被网友讽为上海倒插门KOL……


01.

“一拆解千愁”,拆迁真的能带给人们普遍意义上的好处吗?

平心而论,拆迁的确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不同地方、不同时间,拆迁的过程与后果都大不一样。

拆迁致富让人“羡慕”的事例多数发生在在城里,或者在城市边上,广大农村偏僻的地方是开发不到的。且只有大城市拆迁给的补助款高,小城市遇到拆迁效应就会低得多,这是客观真实的情况。

再者,拆迁对应的是一家一户的老居民们,影响的是一家老小的生活。老市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上了年纪的人更是舍不得自己居住的地方。毕竟这么多年,对自己熟悉的区域产生了感情,心里总归是舍不得的,或许也要花时间来适应郊区安静的生活。


舆论热炒所谓“拆迁致富”,放大了人们从拆迁中的获益,无视了居民在整个拆迁过程中的博弈成本。重新安家中经历的重重波折,往往是局外人看不到的,引发的种种情绪波动,也只藏在被拆迁居民的心里。

而另外一处事实在于,富裕也需要承受能力。

“拆迁”并不是人们的主动选择,而是被动地卷入城市变迁的洪流。

因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并没有做好相应准备。即便人们拿到一笔数额可观的补偿费,但他们失去以往熟悉的生活方式,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未来自己和子女所要面对的困难,未必都有清醒的认识,更不要说提前为家人的人生做谋划。

观察往年的“拆迁户”们会发现,很少有人拿着当年的补偿款做出一些有效的投资,并取得巨大的社会价值的。大多数人认为,与其劳心劳力让钱打水漂,不如坐收房租来得稳当。


02.

拆迁渐渐“谢幕”,新旧改接棒

我们常说的拆迁,无非是拆旧房,发补贴,分新房。


但如今,拆迁逐渐淡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老小区旧改政策。上海的“老破小”管理得更为精细,更多地是被更换了电路,更换新了煤气管,重拉了光纤,甚至有的小区,已经接到了家装电梯、配建停车场的意见书……


杨浦区某处正在刷外立面的老小区

拆拆拆变成了修修修!

如果老破小居民,还觉得建筑会随着时间老化,早晚会有拆迁的一天,抱着侥幸心理守株待兔,失去的恰恰是最宝贵的时间!

虽然拆迁未必能有回音,但新旧改政策对老破小的估值还是会有一定的提升。不论是改造水电煤气,还是加装电梯停车场,都能明显提升老旧小区形象和居住质量,旧改后,租售价格也都将更为坚挺。

03.

当下最好的例子就发生在彭浦新村

彭浦新村是上海有名的工人新村,有一大批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不成套住房,缺少独用厨卫,再加上年代久远造成房屋老旧,居民生活亟待改善。

前不久,彭浦新村街道通过创新“拆落地”等方式推进非成套住房改造,让1919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彭三四期改造前


彭三四期改造前

现在的彭三小区“四期”在静安区闻喜路上,一排排鹅黄色与褐色相间的高层楼房在一众低矮的老旧房屋中格外醒目。


原来缺少独用厨卫的不成套的老旧住房,通过原地拆除、改造,建成为带电梯、绿化与停车场、厨卫独用的“新房”。因变化巨大,“彭三四期”被业内专家称为上海改善程度最大的“拆落地”改造项目。

(彭三四期改造后 唐烨摄)

上海当年有句俚语:“穷人翻身靠动迁。”甚至后来说,越晚拆迁越划算。因为地价、房价年年上涨,运气总想要用在最合适的时刻。可如今,较少有年轻人会向外提到自己是“拆迁户”身份,他们一方面不愿被过早贴上标签,另一方面这种“拆迁致富”的经历并非像外人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个中滋味只能说是冷暖自知。

以上正文部分素材及图片来源自上观新闻、新京报、网络等。


地产上海(ID: estatesh)关注最前沿的地产资讯,深度报导上海区域房产动态。旗下拥有多个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新浪微博等全媒体矩阵,并通过专业团队深耕长三角地区,商务合作欢迎留言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