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水,哪里就有草原;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哈萨克人的家。
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在迁徙中传唱的。民间传说中“哈萨克”有“白天鹅”之意,蕴含着自由迁徙的传统。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一生的生活写照。春天,牧人追逐着融化的冰雪返回到春牧场,冬天又被大雪驱逐着离开,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
春季转场
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大片优质的牧场,大都分布在山间、河谷和平原,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气候,使每片草场都有各自的特点。
夏季转场
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享用大自然的馈赠,千百年的游牧生活中,智慧的哈萨克人总结出自己的生存法则。
牧场按季节分为春、夏、秋和冬季牧场。春秋牧场一般位于浅山,荒漠边缘,这里有充足的水源便于人畜饮用,有利于接羔配种剪羊毛等牧业活动,夏牧场则位于湿润凉爽的山地林间,草木旺盛,马牛羊可以吃到含有药性的植物,此时牲畜生长迅速体质增强,这也是牧民们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做奶制品,擀毡,参加集会。
各个牧场的轮回使用与季节紧密相连,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世世代代的沿袭中牧人早已将这一规律熟谙于心。
所以,哈萨克人被称为世上走路最多的民族,搬家次数最多的民族。
秋季转场
转场就是其中最大的生活智慧,可以及时的给牲畜提供优质的牧草,保证牲畜的稳定生长和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物种自然优胜劣汰,每一次转场,都承载着哈萨克人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
有人形象地将哈萨克人的转场比喻为树根到树冠的轮回,春季将牛羊赶往树冠,秋冬季又从树冠迁回树根,经过长途跋涉与大自然洗礼过的牛羊,得到的也是自然界的精华,体质非一般圈养的能比。
转场这一活动在很多人看来是异常艰辛,甚至大费笔墨添加悲壮色彩,但对于以放牧为生的哈萨克牧民来说是再平凡再普通的一件事,世间万物都要遵循固有的规律,“再长的路总有终点,再黑的夜也有尽头”,生性乐观的哈萨克人相信困难是阻挡不了勇敢的牧民的脚步。
任何一件事情的开始,往往都带有美好的期盼,不论是进入春秋牧场还是转入冬牧场,都是为了物种的更好发展,趋利避害是人类本能的选择,转场对牧民来说更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
冬季转场
当然,一年数次的转场中,属冬季转场最辛苦。
一场大雪过后,四处白茫茫一片。牛羊再也无法啃食到裸露在地表的枯草,昔日蔚蓝的赛里木湖也悄然盖上厚被,果子沟即将迎来最寒冷的季节。
居住在湖边草场地居民们陆续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他们要将寒流到来之前将牲畜转移到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以外的冬牧场,那里少风少雪,气温较这里温和许多,牛羊可以平安的渡过整个冬天。
牧民们在此之前就与亲戚或邻居商议好转场的日期,一起出行会方便很多,“兄弟团结牛羊成群,妯娌和睦丰衣足食”,大家的互相帮助会令这次单调枯燥的行程温暖许多。
家中的年轻人也会雇佣汽车将漫长冬季所需的生活用品提前运送到冬窝子,这样牧民们只须准备转场途中耗用的食物及御寒用的简易帐篷,毛毡等就可以轻装前行了。
转场对于家中的主人来说是很慎重的事,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将无法长途跋涉的牲畜转移至山下家中或定居点,检查马鞍马具,钉马掌等,在寒冷的季节除了准备厚重的御寒衣物外也不忘给负重的马匹骆驼披上毡片。
“好男人养家,好女人顾家”,女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出发前女主人是事无巨细都要操持遍,从路上食用的风干肉,手抓肉,馕,酸奶,奶疙瘩,水壶,电筒等物品的准备,到一天行走多少公里,夜晚在哪里休整等,都要一遍遍的嘱咐又嘱咐。
一个传统的哈萨克家庭转场是每个成员都要参与的事,各有各的分工,配合默契,年长者骑着后辈们准备好的马匹,年幼者紧紧地被大人裹进棉大衣,露出一颗小脑袋......
对于年轻人和儿童来说转场是喜悦的,从转场前的准备到赶着牛羊上路,丝毫看不到因为寒冷和辛苦奔波而带来的懊恼,他们呼喊着吹着口哨,帮忙赶马,赶羊群,就连最小的孩子也跑来跑去的拿着棍子吆喝着不听话的羊归队。
冬季转场往往是天微微亮就要启程,就着皎洁的月光,四周静悄悄,队伍在牧人的吆喝中和清脆的驼铃声中有条不紊的潮水般向前涌动。
转场的艰辛也不言而喻,寒冷,劳累,长途颠簸,风餐露宿,还要应对种种的不测,长长的牧道,紧紧拴着牧人的心,也引领着他们一路坚定的向前。
牧羊犬注视着长长的队伍
崎岖的牧道
牧民怀抱着转场中受伤的羊
骆驼是转场中的大哥,吃苦耐劳。
如果你有幸路遇冬季转场,请停下你疾驰的车轮吧,用目光祝福他们。来年的春天,你会在这亘古不变的牧道上又看到风尘仆仆的他们毅然回归的身影
来源:视觉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