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黄土岗镇小漆园

探 访 传统古村落小 漆 园

【前言】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珍贵的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在湖北麻城市数千个自然村落中,有幸仍保留着一批古老的传统村落,它让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为挖掘古村落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笔者今天向大家介绍麻北黄土岗镇的传统古村落---小 漆 园。

在大别山腹地麻城市黄土岗镇的莽莽群山中,座落着一个有着五百余年岁月沧桑的古老乡村小漆园。2014年,它被国家住建部等部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猴年新春,我们一行慕名前往探访。

出麻城市区沿106国道北行,从黄土岗镇区东折,穿过一段开阔的福白菊河谷,迎面就是有名的大别山瀑布群中的响龙潭瀑布,这里是进入小漆园的第一道门户。驻足瀑前,只见汩汩清流从十来米高的岩石上飞流而下,拉开一道晶莹素雅的水幕;水入清潭,又如珠玉溅盘,嘈嘈切切,弹奏出天籁般的乐章。这架式,分明是热情的主人掀开门帘、奏乐迎宾啊!我们不由得加快了探访脚步。

沿着蜿蜒的山路,在潺潺流水声中,我们来到了小漆园村口。

这是一座有着百十来户民居的何姓村落,其一世祖为江西庐江太守何季什,因不满朝廷腐败,挂冠归隐于麻城。其子何祥甫举家迁于小漆园山谷,迄今已五百余年。现在的小漆园村落,即是何祥甫之孙何文刚一支的聚居地。历经几个朝代的风雨洗礼,透过眼前被岁月磨光的青石巷道、风蚀雨刻的青砖黛瓦,今天我们仍可窥见古村落五百年来的荣枯兴衰。全村大体分上、中、下三垸。何氏先祖最初居于上垸,然后渐次向中、下垸发展。村口兴建有牌坊式的门楼,立有上马石和下马石。

历代何氏族人以农耕为业,垦荒造庐,使小漆园渐次成为方园百十里闻名的偌大村落,鼎盛时人口达到千余人。解放后人民政府在这里设立过乡级政府,设立了供销社、食品所、卫生所及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在数百年的岁月长河中,一代代小漆园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不仅使一个氏族得以延续承传,也传下了这一大片极富地方传统特色的村落。小漆园民居以祖屋为中心,呈“井”字形向四周发散。祖屋为传统的大别山区天井式建筑,以廊柱为支撑,以木板屏风为间隔,四水归堂,高大气派,为何氏家族祭祀庆典的场所。围绕祖屋,以青石巷道与四周民居相通,巷道上覆以天盘相连的风雨檐廊。如果外人贸然走进这民居群,一进十八洞,一洞十八家,就象走进了迷魂阵,是很难分清南北东西的。这种众星拱月式的建筑格局,既增强了一个家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又方便了族人间的相互联系。遇上匪患兵灾,还便于村民躲藏逃匿。一定的建筑形式是一定社会阶段人们生活状态的历史存照。一座小漆园村落,承载着何氏族人数百年来生存发展的厚重历史,也是千百年来大别山区山民聚族而居生活方式的样板和文化遗存,它足以令人们去品读、去探究。

客观来看,今日的小漆园已趋于破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小漆园人已大部散布于天南海北,村落中随处可见一处处断壁残垣。然而,就在这一片片废墟之上,却屹立着一座座不倒的门楼,代表着那些游子人在四海,根在家乡,对故土一往深情的眷恋和坚守;青松岭上,一排排高大的古松树,虬枝铁干,绿荫蔽日,它是亲手植下这些松树的何氏先人对家园的殷殷呵护和期冀。置身此中,令人无不感慨万千。值得庆幸的是,小漆园已纳入国家层面的保护和修复计划,当地政府和村民积极运筹,正在紧锣密鼓的行动之中。放眼村前,春风和煦,杨柳婆娑,桐花烂漫。从一张张留守村民喜悦的笑脸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漆园,这个五百余年的古村落再次迎来了一展风姿的美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