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论》中说:"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这正是张稀铁的微信签名。张稀铁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2015级的学生。如今,已拿到国外8所大学offer的他,也验证了接下来这句在《天论》中的话:"是以日进也"——在本科四年里,他身体力行,对"在己"做出了生动诠释。
"尽早找到自己的目标,并持之以恒地为之付出",对于张稀铁来说,这是"智慧"的一种形式。大一上学期身处英语初级班的张稀铁,萌生了出国读书的想法。"我并不认为我的实力只能进初级班,所以我的小目标之一是学好英语,向周围的人证明这件事。"
2015年,18岁的张稀铁在明确了自己的小目标后,加入了轰轰烈烈的英语打卡大军,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四年的寒来暑往,无论是窗外鞭炮声声的大年初一,还是功课紧张的考试周,几十个单词、两则英语新闻以及几个听力题,是他日复一日坚持着的英语训练内容。"不会有坚持不下来的情况",张稀铁摇头,"这就是我应该做的,和吃饭一样"。在本科阶段,他通过了CATTI英语三级笔译的专业资格证,在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做翻译——相比于四年前,张稀铁在某种程度上反超了曾经在起跑线前的同学们。恰如曾在七岁时口吃的他,在初中时摇身一变成为学校广播站的一员,在大学时站在西电的大小平台上演讲分享。如今,他更是站在"我的青春梦想宣言"的分享会上,舞台上的他收放自如、自信满满,侃侃而谈。
张稀铁有写随笔的习惯。闲杂的思考和生活的见闻,被他三言两语记录下来。而这个习惯已持续了六年左右的时光。"高中的时候为了提高作文水平,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写随笔的。"张稀铁微笑着回忆道,"对于生活,你总想要找一种载体,去把它记录下来。有的人可能使用照片,有的人可能会拍一些vlog,像我的话,会选择以文字的形式来记录。"生活于他,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接纳不完美自己、不成熟的思想,张稀铁"以日进"的成长还将继续。
六年来张稀铁笔下的随想,不仅仅承载着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也同样记录了他在志愿活动中的帮助他人,实现自我的经历。在张稀铁的个人陈述中这样写道:"回想我七岁时口吃的经历,记忆里的是老师耐心地引导、父母的陪伴和练习,同学们也没有因此而取笑我。所以克服了这个困难后,我开始更加关心我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西电的四年时光中,张稀铁参与了为时一年的仁爱公益园活动,为西安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周末陪伴和教育支持。除此之外,张稀铁还作为陕西行知公益同盟与西电青年总队合作项目的负责人,统筹暑期支教活动。"我是从头负责这个事情,从一开始的招募志愿者并对其培训,到去支教点考察情况,招生宣传,撰写攻略,再到作为队长带领三十名志愿者开展支教活动,策划文艺汇演。虽然过程琐碎,需要牺牲自己的很多时间,但我乐在其中"。
张稀铁的"起跑线"也许并不出众,但是他永保着一颗平常心,怀揣希望努力,静待美好出现。今年9月,张稀铁将在大洋彼岸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在梦想实现的地方播种下一个梦想。如果用三个词形容自己,张稀铁的答案是:认真、自信、乐观。这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青年,这个求真务实的青年,这个希望自己能够平定万难、一往无前的青年,这个希望用平和心态面对人生的青年,总能让人想起鲁迅关于青年的一句话:"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西电的四年,张稀铁就是如此——认真的年轻,想要的明天,总会如约而至。
欢迎关注"西电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