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村是海曙区高桥镇下辖的行政村,曾是岐阳乡政府所在地,六十多年来,岐阳村的行政区划经常变动,一位住在岐阳后新屋的一位余大叔说,他的户籍至今已变过五次了,从慈溪变到余姚、宁波、鄞县,现在又变成了海曙。余有丁(1526~1584),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编修,执草诏敕,万历元年(1573),余有丁升为左春坊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万历二年(157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任礼部、吏部侍郎。万历十年(1582)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朝廷中枢机务。
余氏宗祠
大门上的对联:“派分昌国,居卜岐阳”,昌国,即舟山;岐阳,即岐山之阳,说明该村的余姓是从从舟山分出来的,在岐山之阳定居。
大堂内有三块匾额,分别为“敦本堂”、“明廷硕辅”和“节孝”,据村民介绍:“明廷硕辅”为旧匾,“节孝”匾在右边,我没拍到,据说“节孝”匾这块原匾已找不到了,但我在“旧宅”发现一间小房子的门板上有“节孝”两字,不知是不是同一块?
“节”还完好,左边的一字应该是“孝”。
中间是“圣旨”两字
这是位于“旧宅”的老祠堂,应该要早于“余氏宗祠”,“旧宅”是余姓从舟山迁入时最早所居之地。
位于小佰房的“石明堂”
“石明堂”有七间二弄,院子中间的甬道高于两边地面。
后新屋
门上写有“毛主席语录”
整座老宅保存完好
据住户介绍,这间小屋是女主人念经的地方,叫“经堂间”。
这扇大门上也写有“标语”
已改建过的“积福桥”
“积福桥”已成了新桥,不过好在旧桥额还在,现被镶嵌桥台里。
“嘉庆六年荷月上浣吉旦
位于上游河上的鄞州区文保点:“文革桥梁群”,这些桥梁的最大特点是:主要用砖头建造的。文革桥梁群由东方桥、红旗桥和卫东桥组成,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东方红桥”
东方红桥,建于1967年,为一座砖混结构拱桥,桥面两侧施水泥护栏;拱圈由青砖砌筑,,拱圈两侧各设半月状过水孔三个。桥额镌“东方红”三个大字。
“红旗桥”
红旗桥:建于1969年,为一座砖混结构拱桥,拱圈由青砖砌筑,拱圈两侧又各设半月状过水孔三个。桥额镌“红旗桥”三个大字。
“卫东桥”
卫东桥:建于1967年,该桥南北向横跨于上游河之上,为一座砖混结构拱桥。全桥长22.19米,桥面宽2.68米,桥面两侧施水泥护栏;拱圈由青砖砌筑,桥额镌“卫东桥”三个大字。
文革桥梁群拱圈和桥面皆用青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