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洋务运动,都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那就是失败。诚然这是一场本意挽救清王朝危机统治的补救,还因为甲午一败输给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但在我看来,洋务运动的原本目标当然是失败的,虽说这个失败没什么坏处,但事实上它对近代中国在各方面的推进作用很难说就真的一无是处。看似成功的明治维新造成的日本之后的下场历史里都很清楚,所以洋务运动是否真的是失败了。
洋务运动最著名的口号莫过于"自强求富",但这两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强"是最先也是最根本的目标,但在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求富的重要性。到最后洋务运动失败后,求富及其影响继续延续了下去,但求富不能说是清政府最主要的目的,当"自强"因甲午一败而破产,洋务运动也随即夭折。
"求富"的产生与几次列强侵略之后,其相继明白吞并中国的不可行性,因而加强了经济的输入。而因为列强资本的输入,大量的钱被其得到。中国内部,民众赚不到钱,政府收不上税,所谓"自强"的目的实现困难,逐渐产生了自主"求富"的想法。
【李鸿章】
1874年大议海防问题时,李鸿章估计购船、练兵、简器三项初创费用,至少先需1000余万两。此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为五千到六千万两之间,庞大的开支已难以支撑下去。事实上李鸿章说:"军兴以来,凡有可设法生财之处,历经搜刮无遗。商困民穷,势已岌岌。"
非有大宗巨款,不能开办;非有不竭饷源,无以持久。想"强"就得先"富",求强与求富的关系是"强与富相因"的问题,"富"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洋务派认为富的重点在于发展工商业,"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濬饷源,莫如振兴商务",这是李鸿章的著名论点。
当时在列强资本大举进入中国的情况下,原本中国依靠薄本厚利的茶叶等物品赚得的大量白银,都化成了外资商品的利润进入这些大投资者的囊中。尤其是在1870年之后,中国的进口贸易额从几十年强的千万两级别暴增到亿万两的程度,棉纱、纺布等众多轻工业产品每年大量运至中国。
【汉阳兵工厂】
所以"求富"的重点就是开办自己的工商业,而开办自己的工商业就是要与洋人争利。事实上不只是洋务派,作为一个外国人,赫德在其《局外旁观论》也有这样的表述:"外国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学而得。中国原有之好处,可留而遵。外国之方便者不一而足,如水陆舟车、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火兵法等,均极精妙,国、民两沾其益。愿学者皆能学,故曰民化。中外来往日多而敦好,外无多事之扰,内有学得之益,故曰国兴。"
当然,中国有了这些近代化的设施、技术等东西之后,外商在中国的投资也就更加容易和便捷。但这不能说明中国就不该发展近代化,洋务派就是这样认为,所以才开始了"求富"上的努力。
在所有求富的操作中,以轮船招商局最为有代表性,这是最成功的同外商争利甚至打败了外商的例子。当时轮船招商局成立之初,恰巧碰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打算卖掉在中国的业务和船只,招商局抓住机会,买下了旗昌公司的二十条轮船。轮船招商局一跃成为吨位突破400万吨的大型公司,占当时在各通商口岸进出的中外轮船吨位总数的36.7%。
【轮船招商局】
这导致了英国太古、怡和等公司的恐惧,因而两家公司打起了价格战。由于清政府认为招商局"关系商务,不可半途而废,致为外人耻笑,并堕其得专中国利权之计",所以加大了对其的扶持和投资,这使得太古、怡和等公司损失惨重,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妥协,签订了"齐价合同"。
以招商局为代表的一系列民用工商业的建立,成功从外商手中分得了一杯羹,虽然不是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能做到招商局的程度,但确确实实阻止甚至回流了大量的资本。这使得中国的小生产者也不至于被外商将钱全部赚走,政府也得以收得上税,财政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甚至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是高于被认为是成功的明治维新改造后的日本的,洋务运动至少在"求富"的工商业方面收获显著。
求富不只是建设备,学技术以及学习如何"学技术"同样非常重要。所以求富的另一重要手段就是发展近代教育,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学堂都是在这一时期相继建立,湖北铁政局附属化学堂、矿学堂、天津医学堂等各种专业性西式学堂也发挥了很多作用。
【北洋水师定远号】
同时延续并拓展了容闳、丁日昌、曾国藩等倡议并奏请实施的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先后向欧美选派了120名幼童。其中三分之一专修法律,其余三分之二学习航运、路矿、电报、医学、教育等等。这些"新式人才"在之后的洋务运动甚至清亡之后民族工商业和近代化的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惜的是甲午一战,耗费了洋务最大心血的北洋水师绝败,洋务运动被全盘否定。即使发挥了很多作用的民用"求富"事业也遭遇停滞甚至废止。其实当时的"求富"愿景几近成功,或者说正在成功的道路上,却不得已拦腰斩断。
在洋务运动的同一时间,旁边的日本那场同样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同样影响深远。不同的是通常都会认为明治维新是成功了,它成功让日本达到了近代化的目的,甚至变得富强,而洋务运动却被比得"无颜以对"。
但事实上,明治维新虽然成为日本日后一个世纪的发展基础,但日本"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初衷却如同中国洋务运动固守"中体西用"的思想一样,如梦魇般缠绕着所有和明治维新有关的人,这让明治维新在与洋务运动相同的"自强求富"之外,多了一抹扩张的黑色。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奠定了日本直到现代的工商业发展基础,即便是战后百废待兴依然有本钱迅速恢复,但因为中间军国侵略的杂音而让这个亚洲第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掺杂了不和谐的音符。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甲午的失败不能就认为是洋务的失败,日薄西山的清政府其实本来也很难用好洋务所带来的东西。洋务运动不能说完全失败,至少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尽管在甲午后遭遇停滞但依然延续了下去,为之后真正的近代工商业发展留下了种子。
所以失败了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相比,也没有那么一无是处。造成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就是两国政府的不同态度,都是从君主制政体想要进步,清王朝"想不开",最终初见成效的事情只得半途而废,而日本则想得"太开",最终走上了膨胀扩张的道路。
在我看来,洋务运动在"自强"方面确实失败了,虽然甲午战争的失败不完全是在"自强"为目的主导下的武器装备的不足,更多的是因为整个战法和清廷的策略,但总归在"强"这方面确实没达到深处,如果洋务运动能够在战争观念等方能也能"洋务",那就真的可以达到"自强"的目的。
真正的失败,不只是洋务运动的失败,或者说不是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是清政府的失败,则是因为甲午战争的失利,而全盘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其他努力。即洋务运动虽然在"自强"方面没有成功,但在"求富"方面却很有成果,在教育、外交近代化、民用经济等方面,如上所说当时的中国事实上用近代指标来看其实基本可以说做得比日本要强了。
【福州船政局】
可惜,甲午的失败让所有反对洋务的人都找到了借口,继续努力的可能性也就因此夭折了。这只能说是清王朝气数已尽,自己放弃了救自己的努力,这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可惜的是洋务在"求富"方面打下的基础被废弃,前进的脚步被大大拖慢,直到清王朝灭亡才逐渐恢复正常。
所以,探讨洋务运动的失败,不能将其整体完全否定,而是应该探寻其中失败的策略和手段,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也是其失败的地方。
洋务运动的著名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学技术学设备,这些其实没有错,事实上上面说的日本明治维新也是大力学技术学设备,甚至在资金等方面还不如中国"激进",反而限制外资的进入。但如果只学技术就是错误了,因为技术除了需要人才来使用,同样还需要一个适配的社会环境来应用技术和让人才来发挥。
洋务运动本身无法超出"学技术"的窠臼,本就很难看到学习、更新社会的重要性,当然清王朝统治者本也惧怕社会的改变,哪怕洋务派看到了并有这样的想法,也是不会得到实践的机会的。洋务运动的主导者尽管开眼西化,但也终究做不到转变观念,毕竟都是完全以传统"中学"塑造出来的人,让他们更进一步看到近代化的前景,也确实强人所难,而加之最高决策者的阻碍,无法成功也是情理之中了。
【铁路建造】
与之相关的就是对于人才的培养方面,虽然被认为是洋务运动中已经相对摆脱传统束缚的方面,但同样做得不够。洋务学堂主要是根据洋务运动的要求,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工艺知识的技艺性人才,这就很有局限性了,工艺技术的知识有了,但产生工艺知识的思想没有学到,应用起来还是差了一些。
事实上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道西器"是洋务学堂对于新型人才的基本定位。所以它在办学的具体举措上是短期应急的,尽管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但在"变器不变道"办学思想的支配下,洋务学堂仅仅引进了西方的工艺技术,却没有传授作为技术根本的科学精神,即有"技术"没"科学"。尽管"科学技术"被认为是一个词,但在深层次上科学更算是一个大前提,在科学的基础上,技术才会有更好的发挥。
洋务运动不是失败在它的本质,"自强求富"其实完全没有问题。它因为为了存续清王朝的统治而产生的这样一个背景,以及因为在清王朝的体制下,洋务运动本身无法将眼界开拓得更大,统治者也不会允许其眼界开得太大,导致了其只能做一个"瘸腿"的变革尝试,不能怪这件事本事,只能说这是发生在一个不友好的时间的事情。
【京师同文馆】
历史无法假设,但在清王朝的政治制度下,依然可以想象甚至断定,如果没有洋务运动,中国的这一系列近代化的操作会再继续延后很多年,甚至应该会到清王朝灭亡才会出现。诚然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毕竟曾左李胡这些人不可能"富国强兵"结果最后清朝没了,但洋务运动的这些个"遗产"催发了之后真正的近代化进程。
即使甲午不败,洋务运动继续下去,清王朝也未必就不会亡。所以在我看来,甲午的失败不是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夭折也不是清王朝灭亡的原因。所以洋务运动的失败终究还是有些可惜,中国的近代化没有更早一步的进行下去甚至有完成的可能。洋务运动没有起到明治维新的效果,但也好在没有造成明治维新那样的后果。
洋务运动的起初目的虽然并不认同,但其吸收现代知识、开办新式教育、引进先进技术、设立民用工商业,无论哪一项都是在传统的中国不可想象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使得中国在遭受入侵伊始就开始了近代化的道路,如果连"失败"了的洋务运动都没有的话,中国可能在清亡之后才会开始发展这些东西,那时后果可能更加不可想象。"强"的基础是"富","富"才能有本钱"强",洋务运动没来得及"自强",但在"求富"上的努力实在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