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两首诗代表了对项羽的两种不同的感受,但无论是赞叹还是惋惜,都表达了对项羽这个失败了的英雄的追捧。作为一个失败者,项羽却堪称历史上最受青睐的失败者,他的死是无奈还是选择,究竟代表了什么。
项羽是否还有选择,还是要回顾一下最后时刻项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境况。垓下之战败后,楚军被包围在垓下城,"四面楚歌"这招"阴险"的计谋,彻底摧毁了楚军的心理防线。当然项羽其实也已动摇,于是一曲《垓下歌》唱罢,项羽作别虞姬,率八百余人突围。
【项羽】
渡过淮水以后,项羽的骑兵只剩下百人。走到阴陵迷路,向路边的农夫问路,农夫谎报路径,项羽军迷失在了大泽当中,身后的汉军追上,不得已引兵往东。
到达东城时,只剩二十八骑,汉军骑兵追击的则有数千人。项羽自度不得脱身,跟部将说了那段著名的话:"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话音落下,项羽把二十八骑分为四队四向,命令部将从四面分头下山,约定在山东面三处会合。项羽大吼著从山上杀下,汉军望风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当场斩杀汉军一将。下山后,项羽与其骑会为三处,最终退到了项羽的人生终点,乌江边。
项羽原准备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准备船给项羽:"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很难说项羽最终为何改变了心意,只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将爱马乌骓托付给亭长后,项羽与骑兵下马步行,持短兵与追上的汉军接战。独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数百人。项羽亦身受十余处伤。此时项羽看见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吕马童也在汉军中,说:"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不敢直视,转头背对项羽,跟另外一位军官王翳说:"此项王也。"项羽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而死。
【垓下之战】
对于项羽最后人生的刻画,是太史公在《史记》里最精彩的地方之一。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悲壮、英武,让这个曾经分封天下的人,即使失败了还让后人觉得其英雄盖世。项羽会成为失败的英雄,与他最后的选择很有关系,悲壮地自刎乌江,让人们把他定格在了一个不得不死的英雄形象上。
但项羽真的没有选择吗,自杀而死或者再往前一些,在垓下失败后,率军突围,宁死不屈,是否是项羽唯一的选择,他是否可以不死。
事实上项羽确实没有什么选择,没有选择的原因与项羽自己的性格有关,也与当时的客观外部条件有关。
项羽从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所谓"英雄气",叔父项梁让他读书、学剑全都不愿意,而要学兵法万人敌。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个军事天才,因为所有的"英雄"特质都是打仗的重要能力,但也因此,他会统兵却不会驭人。"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好施小惠却不能赏罚分明,项羽确实不算好的领导者。
项羽临死前最著名的话之一莫过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可以说这句话最为充分地表现了项羽的性格,孤高、骄傲、自负,这是项羽成功的原因,却也是导致他失败的因素。确实,项羽如其所说,"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但没有输过不代表将来不会输、不代表永远不会输,而项羽偏偏又是一个不善于自省的人,事实上最后最重要的该下败北就是军事失败,他除了不把这场仗算进自己的战绩以外,还认为这是上天即客观原因不好而让自己失败。
除了自己性格的原因外,客观原因也是不给项羽留选择的。首先是因为他的性格原因而导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人"暴力倾向"严重。《项羽本纪》对项羽很有赞誉,但也没有忽略项羽的残暴屠杀:第一次襄城屠杀,坑杀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阳大屠杀,处决帮助齐郡防御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杀,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因为这些屠杀,项羽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失去民心。
如上面所说,韩信也对项羽表达了相似的批评:"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只看眼前而不识大体,好行小惠而不愿大封大赏,用人但凭个人好恶而非才学,只记过不记功且心胸狭隘,事实上项羽身边原本就没有多少帮手,所拥有的人也因为项羽的这些行为而纷纷离去。如果说民众是项羽的四肢,谋士就是他的大脑,手脚和大脑都没有了,项羽早就没有失败的空间。
最后就是他碰到的是一个偏偏各方面都克他的敌人,刘邦。刘邦千缺陷万弱点,唯一擅长的就是拥有让别人愿意跟随的能力。不用说最后乌江边,之前让项羽败逃乌江边的原因就是天下诸侯纷纷选择站到刘邦的那一边,加上项羽诛杀义帝自己了断了自己的合法性,汉军追得项羽到乌江边才让他走投无路,已经是项羽的能力极致了。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就连最欣赏项羽的太史公,对项羽骄傲自负、不善用人以及不省其过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韩信】
说项羽原本可以不死,或者不必死在乌江边,在我看来实在有些一厢情愿。从旁观者来看,项羽的性格在拥有天下的力量时都没有做到想要达成的天下太平,即使回到江东同样很难改掉那些缺点而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即使卷土重来也很难说不会重蹈覆辙。而客观条件上,即使没有自刎回到江东他已很难像起兵时那样有号召力一呼百应,种种行为让天下除了几个确实终于他的地方以外,都更愿意听从刘邦。
项羽之死,可以说是一个必然,可也是因为他"必死",让他成为了被称颂的英雄,成为被同情的失败者。
好像中国自古就有崇拜悲情英雄的传统,历来被赞颂的,无不是一时豪杰但最终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无论这个失败是自己造成的还是外在的悲剧。比如岳飞,对于他来说只有收复中原才叫成功,所以官位做得再大依然还是失败。项羽也是如此,执掌寰宇,拥有分封天下的权力,但一败涂地,自刎而死,如果他不算悲情英雄,也就没人是了。
失败了反而更加被认为是英雄,并受到赞颂,这其中有项羽本身自己的原因,同时也有整体的文化原因。
【刘邦】
上面说项羽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自负、比如偏激、比如残暴,但唯一的优点但也却成了最能让人记住并喜欢的优点,就是不够阴险。虽然《史记》里说"项羽为人僄悍滑贼",但有两件事让项羽永远被认为人品至少没有那么坏。
其中之一不是一件具体的事,而是韩信的评价"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虽然被批评为"妇人之仁"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好感;另一件就是鸿门宴,这件事既可以从战略和政治的角度说项羽愚蠢,但同样可以解读为项羽的有心胸、有底线。因为这所谓的"有底线",项羽最终失败了,没有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这让后人很容易就对他产生好感。
不要忘了,项羽可是屠杀过的,当然这还是要多亏"同行"的衬托,由于刘邦一直以来都没给人留下好的道德印象,导致项羽的屠杀反而没有那么为人记住。而让项羽会被人同情最后变成了称颂的,就是他没成功。
所以,除了说项羽本身因为和"成功者"刘邦对比更有"道德"、有"底线"以外,因为他的这些优点而导致他最后失败,让人们不自主地萌发起了同情"弱者"的心态,当然这样一个执掌过天下的人并不能算是弱者,但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成功的那一个就是"强者",而强者一定除了"强"还会用不好的方式,这让"弱者"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加容易得到同情。
其实人们都愿意做英雄,更希望自己成功,但在自己不成功的时候,而且绝大多数的人都并不怎么成功,这会使得失败的人,尤其是有"底线"、不干什么"坏事"而因此失败的人尤为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毕竟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失败不只是自己做的不好,还因为胜利者使了什么"手段",对胜利者的"鄙视"同样是文化里一个很有意思的方面。
还有一点就是上面所说,"悲情英雄"从来都是被称颂的群体。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下,尽管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一个人如果被"认证"为英雄,当他失败了、带着自己未竟的事业离开了,即使不是像项羽一样有一个作对照的对手刘邦,这个失败的被认作"悲情英雄"的人天然地就会得到人们的崇敬。
最后当然也还是因为一个人的影响,那就是司马迁以及他的《史记》,把失败者并且没做过皇帝的项羽写进"本纪"的行列,确实引导了人们对项羽的评价。虽然作为一个秉笔直书的史家,太史公并没有隐瞒项羽的缺点,也对他有很强烈的批评,但他依然把项羽和众帝王平级,对照被描写为"小人"的对手刘邦,项羽自然会被当做更加"好"的那个人。
"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盖世的楚霸王会被人追捧确实也是很能够理解与想象。而对失败者和悲情英雄的青睐同样很能表现很多人的心态,毕竟成功者已经成功,既然什么都有了,还不允许人们"讨厌"一下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