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是大米的一种,关于其记载,首见于《名医别录》,其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功用为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清热,除烦渴,止泻痢。
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
《食鉴本草》也认为,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的功效。
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李鲜教授 总结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粳米的作用,大体有以下这几个功效:
1.补益脾胃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中,取粳米助胃气、益胃阴,而能助药除烦热,并可防寒凉之品伤胃。同时,粳米甘缓,可使药缓行,白虎汤中粳米与炙甘草合用,可发挥甘缓留中的作用,使石膏、知母等寒凉苦降之药力“不速下行”,保证药力留驻中焦,以最大限度发挥清中之力。
附子粳米汤,用来治疗脾胃虚寒的腹满而痛,方中粳米益脾胃而能缓急止痛。
桃花汤,用治虚寒下利便脓血,取粳米健脾益气,佐赤石脂而涩肠止泻,助干姜以温中祛寒。
麦门冬汤,用治虚热肺痿,取粳米补脾益胃,生津润燥,脾胃健运,则津液上输于肺,肺得其润,则虚火自敛。
上述几个方子中粳米是和药物同煎的。
理中丸、大建中汤的服法要求药后喝粥,意在助药温养中焦。
乌梅丸中粳米与乌梅相伍,酸甘化阴,又可养胃和中。注意其制法:苦酒渍乌梅,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和药令相得。
2.发微汗
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瓜蒌桂枝汤中体现了粳米的此作用,使用方法是药后喝粥。
因桂枝汤为解肌之方,发汗力不足,药后啜粥,可资谷气、充汗源,助药力以发汗。
柯韵伯谓:“用此方之精义尤在啜热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阳,用之止汗自不至于贻患。”
3.止汗
大青龙汤的用法中载:“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关于温粉,《备急千金方》中认为是“锻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稀疏绢包,缓缓扑于肌肤,其汗自止。”
因为大青龙汤的发汗作用强烈,为防过汗伤正,故用温粉以止汗。
4.防止药力峻猛
十枣汤为攻逐峻剂,为防药力峻猛伤胃,药后需进糜粥以补养胃气。
三物白散,由桔梗、巴豆、贝母组成,有温下寒实,涤痰破结的功效。
巴豆峻下冷积,为防猛药伤胃,需以白饮和服,即用粳米汤药进药。
若“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因为此方为温下剂,药后进热粥可增强药物温热之性,增强泻下寒实之力;进冷粥,是取粥之凉而抑制药物过度的泻下作用。
专家名片
李鲜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病科名誉主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首批肝胆病咨询专家,河南省保健会诊专家。
擅长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各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等疾病。发表论文30余篇,课题6项,医学专著5部。
【李鲜教授研究生 毛帼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