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新村,一住30年

2019-12-26     直击科学


提到雨花新村,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


地处中华门以南,雨花台景区以西的雨花新村,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


雨花新村是雨花台区第一个拥有规范配套的小区,在当时的南京是名副其实的“明星工程”之一。不少人在这里出生,长大,又在这里养育下一代,一住就是三十年。


走进雨花新村,可以看到南京生活真实的那一面。



走进雨花新村,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号路两边遮天蔽日的梧桐树。


高大的梧桐矗立在道路两旁,虽然已到秋冬,梧桐叶依然十分茂密,阳光从树叶缝隙中洒向地面。雨花新村的小孩,都是在梧桐树荫下成长的。


作为当时的“明星工程”,雨花新村的设计也有很多巧思。


“s”型的一号路作为主干道,依托高低错落的地形,把小区分为五个自然村。大部分住宅都是南偏东的朝向,日照充足。


沿着一号路,可以依次走过幼儿园、小学、中学。住在雨花新村的小孩,不出小区就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以前可是很难得的。


实验幼儿园就在小区主入口,既方便家长接送,又不会干扰居民生活,安排十分巧妙。


共小和共中离得不远,小时候放学总喜欢第一个冲出来,流连在校门口的小店。在共小上学不用家长接送,和小伙伴一起边走边玩,几分钟就能到家。


在共中上学的时光,也是雨花新村的小孩青春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校园建得越来越好,在操场上跑跳的美好时光,却再也回不去了。


白天学生们在上课,小区里显得更加安静,来往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老友们坐在路边闲聊、晒太阳、下棋…


走进雨花新村,熟悉而亲切的生活气息总是扑面而来。


仿佛自带结界一般,走进这里,外面喧闹的世界都被隔开,梧桐树荫下来往的人是另一派悠闲自得的模样。



阚老二鸭子店,应该算是雨花新村的头号网红了。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买鸭子的队伍也越来越长。即便如此,附近居民还是习惯到他家去斩份鸭子。紧实细嫩的鸭肉,鸭皮烤得脆脆的,配上鲜甜的卤子,隔着橱窗就能闻到让人心动的香味。


在附近居民的心里,雨花新村好吃的可远远不只是鸭子。


五村饭店占据了小区入口的绝佳位置,一进来就能看到。虽然是饭店,他家出名的却是干挑面。现炒的浇头配上筋道的面条,一碗下去大写的满足。


五村馄饨就在五村饭店旁边,比起从雨花新村“火出圈”的汪家馄饨,五村馄饨的名声似乎只在附近居民之间流传。


换了招牌的五村馄饨,店面还是很狭窄,不到饭点就坐满了人。馄饨都是现包的,隔着透明的橱窗可以看到里面包馄饨、下馄饨的全过程。


刚煮好的馄饨浮在汤里,透过薄薄的皮可以看到里面饱满的肉馅。汤底并不十分浓郁,喝起来也很清爽,和馄饨搭配起来正好。


共中对面的钟老头砂锅,是不少人学生时代的记忆。


小份的三鲜砂锅只要12元,价格亲民,配料却很丰富,香肠、牛肉、火腿肠、鹌鹑蛋、海带、青菜…吃一份就很满足了。


他家的辣油也很香,寒冷的冬日来一份热腾腾的砂锅,再舀上一勺辣油,身心都温暖了。


天天小吃也是附近居民的“固定pick”,即使是工作日,一到饭点还是坐满了人。


这些藏在小区里的美食店,比起难得一见的绝世美味,更多的是从小吃到大的家常味道。对于这些和我们一起长大的老店,一句“味道没变”就足以让人安心。



除了雨花新村一村到五村,能仁里、普德花园部分也属于雨花新村片区。


在成为电影取景地之前,能仁里农贸市场就是雨花台人气很旺的菜场了,甚至连住在江宁的人也会跑过来买菜。


人气旺的秘诀之一,是品种齐全。走进能仁里菜场,两边蔬菜摆得很整齐,看不出一点脏乱。


从各地来的时令鲜蔬在这里汇聚,规整的摆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等待被挑选。西红柿,土豆,大白菜,萝卜…光是配色就足够赏心悦目了。


能仁里菜场的品种齐全,绝不止蔬菜这么简单。


从当季的螃蟹草莓,到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卤菜,再到床单被套定制,在这里可以找到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商品,逛一圈的满足感远大于逛商场。


买完菜顺便带几支鲜花回家,感觉冬天也被点亮了。摆在地上一筐筐的苹果价格便宜,在这里可以轻松实现“苹果自由”。


人气旺的秘诀之二,是菜场里的小吃店。到了能仁里,即使不买菜,也会被各种香味吸引,逛一圈下来胖三斤是不成问题的。


作为电影取景地的夫子庙面馆,原本就深受附近居民喜爱。


小笼包和老卤面几乎是每桌标配,他家的小笼包比南京汤包稍小一点,面皮很软,轻轻一咬,里面鲜甜的汤汁就灌满口腔。


电影带来的热度渐渐消退,来打卡的人少了,熟客的喜爱却一点也没变,点上一笼坐在店里慢慢吃,是专属于附近居民的悠闲。


阿财菜饼也是能仁里的一大网红,已经开了二十多年。切成段的韭菜粉丝铺在面皮上,加一个鸡蛋搅散,再在炉子上煎到焦黄,光是配色和散发的香味就让人食欲大增。


薄脆的饼皮包裹着满满的内馅,一口下去,蔬菜和面饼的香味在舌尖交融,层次丰富。菜饼个头也不小,吃一个解馋又饱腹。


全国各地的美食在能仁里汇集,皮肚面、砂锅和辣糊汤也能在一家店混搭,桂花酒酿大元宵、安庆馄饨、活珠子、羊肉汤…在冬天,能仁里的小吃店是住在这里的人抵御寒冷的盔甲。


走出能仁里,抬头就是呼啸而过的一号线,城市的快节奏却没能影响到这里。


买完菜不着急回家,和相熟的老板韶家常,在路过的鲜花摊和小吃店驻足,最后拎着刚买的菜晃晃悠悠的穿进小巷,才是能仁里的真实生活图景。


古龙曾经写过,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就放他去菜市场,他会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


不管是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居民,还是刚刚来打卡的年轻人,在这里看看人间烟火,都能感受到冬日里不一样的温暖。


随着时间变化,雨花新村也在一点点改变。原来的四村菜场拆了,小区里有了新的商铺,经过出新,居住环境也更清爽了。


但无论如何,一直不变的是熟悉的邻里,共小和共中的下课铃声,头顶的梧桐和在梧桐树下生活过的日子……纵然时光变迁,在雨花新村普通又熟悉的生活,一直不会改变。


来源:南京吃喝玩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fsPQG8BMH2_cNUg4c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