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汽集团国际业务部到上汽乘用车,杨晓东的到来,将会给上汽自主带来什么变化?
文
文 | 吴静
7月初,因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一则“上海市市管干部任职前公示”,让外界对上汽集团高层人员变动一事备受关注。
近日,随着上汽集团正式发布高层人员人事调整公告。至此,上汽集团高层的大规模人事换防,可以说也基本尘埃落定。
上汽集团日前发布高层人员人事调整公告
时任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的王晓秋将正式接任即将退休的陈志鑫,出任上汽集团总裁。
而王晓秋的位置,有消息称,将由原上汽集团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杨晓东正式接任。
杨晓东是谁?
1998年12月18日上午11时,一辆白色别克新世纪轿车缓缓驶下总装生产线,这是中美合资的上海通用(现更名为上汽通用)首款产品。彼时,1970年出生的杨晓东就在现场,百感交集。
在1997年的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潮中,中美合资的上海通用项目落地金桥,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汽车合资项目,是上海市的“一号工程”,而杨晓东则参与了此项目前期的筹备,也最终见证了项目的落地。
没过多久,杨晓东就被派往北美通用总部全球采购部门工作。“很震撼,第一次感受到汽车巨头的体系能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在为数不多的受访经历中,此前面对媒体,杨晓东曾坦露过初次调往北美的感受。
在此期间,杨晓东也对国际车企在全球资源整合方面有了一个全新认识,也见证了一大批零部件企业与上汽的同步成长,长期负责采购工作的杨晓东对汽车生产的供应链非常熟悉,后来便成为上汽通用担任采购部执行总监。
2014年,杨晓东正式转战上汽集团国际业务部。同年,也是上汽集团首次进军泰国。
谈及进军泰国的经历,杨晓东曾对媒体回忆道,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一开始戴着“有色眼镜”,为了了解泰国消费者喜好,上汽会外派高管到4S店蹲点、观察、沟通,直面消费者。
正是在这样点滴地开拓下,上汽集团的海外业务渐渐站稳脚跟。
数据显示,2018年上汽集团实现整车出口和海外销售27.7万辆,同比增长62.5%,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第一。今年第一季度,上汽集团其MG品牌同比增长49.9%;MAXUS品牌同比增长54.2%,实现了出口及海外基地销售继续保持国内第一。
除了产品销量的上涨,上汽在海外还建立了三个生产基地,三个海外创新研发基地并已在6个市场实现了“万辆级”销量,2018年首个海外金融公司在印尼落了脚。可以看出,上汽的“国际化”不仅仅体现在总的销量上,更重要的是“产业布局”上日益成型。
显然,海外市场的突出表现,与杨晓东及其团队密不可分。
未来的挑战
进入2019年,上汽集团旗下板块表现乏力,是摆在王晓秋上任后的第一大难题。
如果杨晓东未来接任上汽乘用车,他面临的压力其实也不小。数据显示,上汽乘用车6月销量为52072辆,同比下降7.5%。1-6月的半年销量为324664辆,同比下降9.6%。
曾经,在车联网领域的积极布局让上汽乘用车占据了很多先发优势。2016年7月,上汽联手阿里巴巴打造的斑马系统首度亮相。此后,这个“互联网汽车”的新物种,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在市场上成功实现逆袭。
作为最早在新四化领域的布局者,上汽集团用行动证明了,只要抓住行业的风口,大象也能乘风起舞。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的入局,上汽乘用车在车联网领域打造的差异化基因在逐渐被消解已成为事实。如何巩固原有优势且找到新的品牌差异点,对于上汽乘用车而言也非常关键。
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如此惨淡的背景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对于国内车企而言也显得尤为必要。守住主战场,并在成长中的海外市场去寻找更多的销量增长点,这也是或将接任的杨晓东自身所具备的优势。
此外,作为在国际市场征战多年的老兵,在海外从无到有一手建立体系和品牌,杨晓东还需要面对的是乘用车板块一直定位模糊的荣威和名爵品牌。如何打造差异化定位,使两者更明晰且更好地和谐共生,从而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杨晓东的挑战也不小。
但不管怎样,从上汽集团国际业务部到上汽乘用车,丰富的履历和漂亮的战绩,都让大家对这个新上任者抱有很大的信心。
到底该如何破局?杨晓东的到来,又将给上汽自主带来什么变化?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