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熊孩子,很多父母都会在是否进行“棍棒教育”的选择中,感到困惑和痛苦。
那么“棍棒教育”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是不是对每个孩子都有效,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显然不是!当然我们这里说的这个“棍棒教育”和“家庭暴力”是两回事。如果孩子犯了点小错误,父母不问青红皂白,轮着皮带木棍上去就打,这是“家庭暴力”。但是父母能够抱着教育孩子的目的,给孩子讲道理、谈人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给孩子来点教训,让孩子懂得“做错事情就要付出代价”,这是“棍棒教育”。
父母教育孩子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有张有弛,原则性的问题如果道理实在讲不通,也只能动手。但即便是棍棒教育,也不能因为孩子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就对孩子打骂责罚,这肯定是不对的。
学习成绩的好坏,需要数周或数月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今天父母来一顿“皮带炒肉”,明天孩子的考试成绩就能增加10分。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是父母帮助孩子培养出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一味地提出孩子无法企及的学习目标,达不成就抡起棍棒,这肯定是最糟糕的教育。
因此,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需要父母耐心地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纠正。
很多父母一提起教育方式就是打骂责罚,就是“棍棒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个“懒”字。打骂孩子很简单,只要抡起棍棒、不留情面就可以;教育孩子却很难,需要父母付出耐心和毅力,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孩子、亲近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一句话:孩子虽然小,但是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要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真正的“人”。
“棍棒教育”有没有用?这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心思细腻、敏感纤细,父母就不应该粗枝大叶、皮带棍棒地教育;有些孩子顽劣成性、皮糙肉厚,父母也不可能细声细语、心平气和地教育。
归根结底,所谓的“棍棒教育”,或者说“打”,只是一种教育形式。不管是否选择“棍棒教育”,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确:打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让孩子改错;如果孩子本身没有错,通过打骂责罚也不可能让孩子的现状有所改观。那么为什么要打,为什么要“棍棒教育”,让孩子饱尝皮肉之苦呢?
因此,对“熊孩子”要不要实行“棍棒教育”,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孩子的思想性格;其次孩子犯了错先讲道理,实在讲不通或是多次警告没有效果时,再考虑抡起棍棒给孩子些教训;最后打孩子也要讲究思路技巧,打就要打得孩子痛,不痛不足以长记性,但是要避开筋骨,不能打伤孩子。
“棍棒教育”或许有用,但是造成的负面影响一定比正面效果多得多。因此孩子犯了错到底应不应该打孩子,这个问题值得所有的父母斟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