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是中医里重要的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病理因素,历来为各代医家所重视。痰湿是体内津液失其常化所产生的,与肺、脾、肾等脏有重要的关系,当然和心、肝等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总的来说,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上焦肺,肺在水液的代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其“通调百脉”的作用。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通过宣发、肃降的功能,通调百脉,调理体内水液的代谢,即“上焦开发,宣五谷味”,最终达到“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目的。而这些功能的完成,归根结底还是由肺气的升降出入正常决定的,因为“肺主气”,肺气机的正常,有利于水液的正常输布。
所以痰湿的第一个治法为“理肺”,理肺一法应该包括三部分组成:肺脏虚损的,应补肺祛痰湿;肺脏有邪气的当以祛邪为主;还有一种情况是,肺脏本身既无虚损,也无邪气侵犯肺脏,而是肺脏本身的宣发肃降功能为某种原因所扰乱,影响了水液的正常代谢,最终导致痰湿的形成。总之,都是各种原因导致肺宣发和肃降的功能紊乱,最终影响了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津液不能通过肺的布散功能而发挥正常的功能,停聚下来而成为痰湿,所以总的治疗应以恢复肺脏正常的通调水道的功能,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上焦气机的通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上焦应以调气为主,故治上焦之痰湿方中,多佐以桔梗、杏仁等之品,一升一降,宣畅上焦之气机。
外邪侵犯体表,或者直接从口鼻而入犯肺的,因为肺主皮毛,邪气犯表,内合于肺,总之影响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造成了痰湿的形成,总之以祛邪为主,风寒的,治以辛温解表,稍佐以化痰之品,药如三拗汤等,风热的治以辛凉解表之品,药如桑菊饮、银翘散等,切不可以使用大量苦寒清热的药物,比如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芩等药物,这些药物只会使病情变得更加的复杂。燥邪犯肺的,治疗应宗《内经》之旨:“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酸辛。”
治以清燥救肺汤、桑杏汤、杏苏散之类,但无论是何种外邪总之影响到肺通调水道的的功能,所以祛除外邪有利于上焦气机的宣畅,有利于肺功能的发挥,当然也有助于痰湿的消退。《伤寒论》中治湿有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等方,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虽云湿在皮肤,但肺合皮毛,也可以看做在上焦。
肺气虚弱,导致痰湿形成的,当以补肺祛痰湿为止,遵《内经》:“虚则补之”、“劳者温之。”、《难经》:“肺不足者,补之以气。”等,补肺之不足,使肺功能恢复正常,无外乎气虚者,补肺气,参芪之属。阳虚者,温阳,甘草干姜汤之类。阴虚者,滋阴润肺,沙参麦冬汤之类,切不可过于滋腻,稍佐些疏理气机之品。这一类型用药多以甘温为主。
还有一种乃是上焦气机不畅导致的,比如外感过用寒凉,导致凉遏肺气,“凉则涩而不行”,影响上焦气机的正常的运行,最终导致痰湿的生成,这种情况当以开肺气为主,治疗以上焦宣痹汤一类的方剂,切不可再用寒凉之物,防止坏证的发生。
对于上焦调气,还不能只看到上焦的情况,还应注意到中下焦的一些情况,比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的通畅有利于肺气的通畅,也有利于痰湿的的消除,小肠的的通利也有利于胸中气机的通畅,“小肠通利,则胸中血散”。且对于一些心火比较亢盛的患者,火烁金销,可以通过通利小便,导心火从小便而走。此外,肝气也可以上冲肺脏,引起上焦气机的逆乱,这也是值得考虑的,,治疗上也要有所兼顾,但总的以调畅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