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买的温州新房和二手房,房价涨幅却有天壤之别!背后原因……

2019-07-24   楼市IN温州

01

楼Sir一个朋友,曾在江滨路准备了一套约150㎡的房子,原打算留给孩子当婚房,所以一直在出租,他也很久没去那个小区。

前几年,等他快用到房子的时候,这小区交付至今已经十来年了,他发现这小区有些惨不忍睹。


市区一小区景观水池荒废。

小区大门,随意进出,没有登记。小区进来没多久,就有好几处地砖破损,踩进去还是水雷。

小区水池,干枯了,不过想想如果有水,想必也是养蚊子。

小区的绿地,有人走的地方枯了,没人走的地方长满杂草。

小区一楼,堆满了没人领取的快递。

小区地下室,长满青苔,气味很浓。

市区一小区外立面。来源:百度全景

上楼后,通过昏暗的走廊绕进自家大门,一路上堆满不少杂物,墙上贴着牛皮癣。隔壁大门开着,用于办公。

望向窗外,涂料的白色外墙有了不少雨渍,许多邻居装了窗罩、雨棚,空调室外机随意悬挂。


市区一小区疏于管理的侧门。

他实在看不下去了,这当年买来也算高价,如今压根就是安置房水平。回想起当年收房时的喜悦,再对比如今的衰败,仅仅十来年,已是天差地别。给孩子作为婚房,实在没有脸面。于是,他很快把房子出手卖了。

这房子,并不好卖,看得人多,真正要谈的人很少,大家都买新房去了。

最终接手的,是个永嘉人,只是为了过江进城,同时回家方便,周边住的亲戚朋友也多。而且,他们很喜欢那种广场一般的大客厅。

02

小区为什么会衰败?很简单,跟任何商品一样,房子也会折旧,而且是不可逆的。不过在中国,房子的折旧,影响更大。

更何况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城市化,新房不断涌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让旧房子的衰败特征更为明显。

房子衰败,在发达国家同样不可避免。但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启动地比中国早,其住宅以低矮楼层为主,甚至是独栋的别墅,少有我们这样的围合式封闭小区,更何况我们还禁了别墅。因此,只要把自己这一栋房子打理好就行,室外的政府自然会处理。


洛杉矶街头衰败景象。来源:谷歌街景

另外,发达国家移民较多的大城市,往往会有分区,有时候衰败的是一个区域。

而国内,通过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这样的分区也越来越不明显了。比如,房价四五万的中梁首府,对面就是房价一万多的水心。

像国内这样的封闭式小区,存在大量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不可避免会出现公地悲剧,因此物业管理非常重要。

然而,大家都会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物业管理公司,一开始服务很好,但坚持不了太久,使劲叫都没用,到最后叫也懒得叫了。门口的保安,也慢慢由帅小伙换成老大爷了。


市区某住宅区私拉电线等场景。

物业管理费,自房子开售时就定下了,多数小区都是一成不变的,而各方面的成本,在不断上升。相应地,物业管理的水平,必然会下降。

想涨价,很难。想换物业,不见得换得更好。更何况,有些小区的换物业,背后是物业公司对业委会的利益输送,这还能把小区搞好吗?

更何况,小区房龄越久,维护成本越高,物业管理公司的压力也越大。至于维修基金,似乎从来都不存在。

以2015年为例,在七都、黄屿、南湖、瓯海中心区等地买一套新房,当时的房价在14000-17000元/㎡的水平。

相比较而言,江滨路、新城大道等地,一些10余年房龄的电梯商品房,且基本上都是130㎡以上的大面积,当时的二手房房价,大概在15000-18000元/㎡。在那时看来,两者相差不大。

四年过去了,刚好遇上楼市上升周期。现在,七都、黄屿、南湖、瓯海中心区那些交付没几年的新房,二手房市场价普遍突破了25000元/㎡,甚至个别超过30000元/㎡。一般而言,这些新房至少涨了10000元/㎡,甚至翻倍。

然而,那一批10余年房龄的电梯房,如今的二手房房价依旧停留在20000元/㎡左右,涨幅明显低于新房。而这有限的涨幅,还是依托前两年的大规模拆迁换来的。

同是电梯商品房,一新一旧,在二手房市场上,价差达到数千元,甚至万元。更何况,这些旧的商品房,地段更好。若是同地段比较,新房跟旧房,价格可能只有一半,甚至不到。

当然,有优质学区、独特大景观的另说。

03

业主自治吗?少则几十户,多则上千户,一般小区足以形成一家大公司的规模了。公司治理从来都是一个难题,更何况群龙无首的小区,组织成本非常高,难度非常大。

业委会,在很多小区那就像个宫斗剧,不断地在内耗,什么戏都能演出来,始终难以取得全体业主的信任。

业委会成员,肯定有无私奉献的人,但也往往少不了想捞一把的人。甚至最终劣币驱逐良币,无私奉献的人被想捞一把的人挤走。

当年看来还算豪宅,如今也无法避免时代的印记。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忙,压根没有时间,在有的小区业委会都是老年人出动。但在老人把持业委会的情况下,往往只能让小区变得干净整洁,干不了大事,难以整体提升档次。

更何况,老人治理,难免一切以老人利益优先,例如在停车位严重不足的小区,老人们获得权力后,为了自己跳广场舞的空间,强制实施人车分流,甚至喊出“年轻人别欺负老人”“开车的有钱人别欺负不开车的穷人”等口号,倚老卖老,逼得年轻人搬出小区,把房子租了。

正如破窗效应,在小区衰败且无法阻止后,大家则会越来越随意。像安装窗罩、雨棚、花篮,往往发生在品质本身较低、物业管理水平较差的安置房中,商品房极少。

而如今,大家走在街上都会看到,越来越多十余年房龄的商品房,都开始安装了。在这种房子里,大家对小区品质与形象,越来越不在意,让小区加速衰败。


装满铁笼子的住宅。

同样地,对于小区的绿化破坏地砖破损水池干枯杂物摆放广告贴纸等,大家也逐渐习以为常,随意对待。

而少数人的破坏,则需全体业主埋单。唯独能让大家集体感到忧虑的是电梯,老旧的电梯实在太吓人,但对此则更加无能为力。

最终,爱面子的人,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只能卖了它,买新房去了。不过现在同地段新房和旧房的价差,越来越大,甚至只有新房的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卖了旧房,还得贴很多钱进去,才能换一套新房,这让很多人又换不下手,只能将就着住。或者,搬到郊区的新房去,等待郊区的成熟。

关注“楼市温州”

阅读更多原创爆文

04

当然,也有没有明显衰败的小区,仅仅是稍有折旧,好像也就是市中心那几个顶级豪宅了,居住人群高端,物业管理费较高,但这不是普通百姓能买得起的。

另外,有的小区底商、裙楼等商业用房,属于全体业主,其出租收益足以维护小区,甚至业主不需缴纳物业费,年底还有分红。但这样的小区,真的不多。


新旧小区对比。

那么,大部分人所住的房子,衰败后怎么办?说实话,这么多小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而且存在很久了都没解决,楼Sir怎么知道该怎么办。在全社会尚未探索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时,似乎只能不断地换成新房。

正如身边一位朋友所说,从房子的保值角度来讲,当这个房子从一流降为二流之际,就要抛掉,否则时间长了很难卖得起价格。

但是换房,之前下血本的装修、各种税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残破不堪的老住宅。

当然,若是有一套一线、强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无论再怎么衰败,都不用太担心房屋价值的问题,因为它们的外部功能实在太强大了。

像温州这样的普通二三线城市,除了有优质的学区、稀缺的风景以外,衰败后的小区,其价值差会与新房越来越大。至于地段好的新房,城市在扩张,只会越来越多。

对于那种走楼梯的新村式老小区,只要是五孔板和红砖结构的,如果不急需用钱,可以先留着,毕竟这种没有抗震能力的房子迟早会拆,只是要等五年还是十年的问题。

这两年拆迁放缓了,很多人买来套牢了,但正因迟早会拆,极少有人抛掉,房价也并未明显下跌。


破坏外墙的小高层。

对于那种带电梯的旧房,无论外表还是户型,都远远不如现在的商品房。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拆除。如果有条件,尽量把这种房子换成新房,否则可能会继续衰败,它们的未来可以参照一下香港九龙的一些老式高楼。

很遗憾的是,一些新交付的安置房,却衰败地跟这些十几年房龄的旧房差不多了。


市区一新交付小区枯死的棕榈树。

至于全新交付的商品房,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也埋下了一些衰败隐患。

比如,拓展面积和装修期间对电梯带来破坏拓展面积存在违章嫌疑,甚至业主擅自继续拓展形成违章。房企在隐蔽工程方面偷工减料。会所高昂的维护成本无人承担。

05

或许,如今那些商品房,全装修成品交付,铝板(廉价的除外)与玻璃幕墙外立面,起码从表面上看,似乎能解决很多衰败问题。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小区的管理与维护。

对于买新房的购房者来讲,楼Sir建议大家买房企旗下有自己物业管理公司的楼盘。

在这类小区中,房企为维护自身品牌形象,打造标杆楼盘,往往会给物业管理公司一定的拨款,用于小区的维护。那些号称引进知名物业管理公司的楼盘,则没有这个待遇,往往达不到预期。


略显凌乱的外立面。

有时候想想,中国人喜欢城堡一般的封闭式小区,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与更高的价值,同时换来了极高的管理与维护成本。

如果要拆掉围墙,实施街区式,小区内部交由市政管理,想必大部分业主也是不肯的。更何况,我们的城市管理,还没有精细化到这个地步。


缺乏管理的新建安置房。

想来想去,好像拆迁是最好的办法,但这个代价太大了。对于高楼来说,容积率提升空间几乎没有了,对开发商来讲拆旧建新没有利润,在质量出问题之前拆除的概率是极低的。毕竟,衰败并不影响房屋质量。

当然,好消息不是没有。前阵子,国务院部署今年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以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或许,它会给这些走向衰败的小区,带来一丝曙光。

小区的衰败问题,仍需要全社会继续探索。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原创深度爆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楼市温州”,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楼市温州(id:loushiwenzhou),戳文末扩展链接跳转原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