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综述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笔者重点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指出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存在农村垃圾污水污染严重、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农村乡风文明缺失等问题,总结了建设美丽乡村面临基础设施投入大、产业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农村污水垃圾市场化处理程度低、乡村人才缺失等现实困难。通过总结浙江省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笔者研究认为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注重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市场导向以及发挥乡村人才优势等几个关键问题,以期为各地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借鉴和参考。
0 引言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关乎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关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1,2]。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仍不乐观[3],农村水污染和饮水安全、垃圾围村、畜禽粪污污染等现象仍比较突出。笔者在综述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地方实践案例经验,总结美丽乡村建设需注重的关键问题,旨在为国家制定政策顶层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地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4,5,6]。
1 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7]。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8]。
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升华和提升,是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新愿景。
实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最突出的体现是在农村,特别是在农村人居生态环境上,需要通过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来补足乡村振兴的短板[10]。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在城乡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78年,国家发布了第一个环境保护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提出保护环境是中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了“村容整洁”的具体要求,对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08年,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强调统筹城乡环境保护;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18年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未来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支持及保障措施;201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1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千年大计,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中央到地方,从研究机构到新闻媒体,从政府部门到广大农民,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都给予了高度关注[12,1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已成为百姓极为关心、政府极为关注、社会极为关切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14,15,16]。
2 生态宜居与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结合实际,探索和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但同时也存在问题和现实困难[17,18,19]。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垃圾污水问题突出,导致农村不美
当前,在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显得越来越突出。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垃圾围村、垃圾成山、农村水污染和黑臭水体频现,各类废弃物“上山下乡”等问题凸显,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较大差距,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20,21,22]。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各种废弃物也日趋增多[23]。有研究表明,农村每天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约0.8 kg,以2015年底全国农村常住人口6亿人计算,农村每年会“贡献”1.75亿t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由于农村缺乏专门的人员、经费进行垃圾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几乎一片空白。以全国58.8万个行政村来看,实行生活垃圾处理的仅有21.8万个[24,25]。
大量的厨余垃圾、废弃包装物、废玻璃瓶、废弃农药化肥包装物、废旧衣服鞋帽以及人畜粪便,堆存在田间地头,或随意丢弃到“沟渠”、“大坑”甚至“河道”之中,占用大量农田,严重污染了农村土壤和地下水[26,27]。农村环境问题陷入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尴尬境地,垃圾围村、农村水污染现象愈发严重[28,29]。
2.1.2 农药化肥滥用滥施,导致农业不绿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农业国情[30]。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需要通过农业生产来解决。在此背景下,农药化肥是必不可少的农业生产工具。一些地方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超标严重[31,32]。同时,污水灌溉、农业污染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导致农田土壤生长功能减弱、农产品农药残留等问题[33,34]。
过去,国内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量”的提升。为此,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成为重中之重,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但这背后却付出了资源消耗过度、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代价,更为关键的是,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威胁[35]。绿色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安全性成为当前国内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业生产面临着如何通过提质增效、推动化肥农药零增长,来实现绿色、健康、优质发展等新挑战[36,37,38]。
2.1.3 乡风思想封建落后,导致农民不文
在城乡快速发展的大潮下,一些农村乡风文明缺失,农民封建思想犹存,整体素质不高,文明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些乡村没能保留农村原有味道和本地文化特色,现有城乡统筹政策对承载历史记忆、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俗节日、宗亲关系、生活习惯等无形文化传统的保护力度相对不足,乡村旅游带来的商业气息使农村原有的“农韵”、“乡味”逐渐消失等;(2)有些农村农民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邻里间不和睦现象较多,更有甚者与家人、亲人间的感情日益淡漠,家庭观念逐渐淡化,不赡养父母、不守婚约等有悖于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思想和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3)部分农村特别是贫穷落后农村的价值导向严重扭曲,攀比之风、过度消费奢靡之风盛行,婚丧嫁娶完全超出当地实际情况,天价彩礼现象难以消除,各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农村精神文明问题突出[39]。
2.2 存在的主要困难
2.2.1 基础设施欠账多、投入大,资金压力大
很长时间以来,农村基层设施,如乡村道路交通、农村集中供水和改水改厕改圈、部分山区农村电网、物流设施等长期未获有效投入,导致历史欠账多,建设落后。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大多为公益性事业,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融资贷款难,基本上要靠国家资金补助或社会集资。按照现行的国家财政体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相对充足,市级和县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财政情况差别较大,乡(镇)、村一级财政情况则非常堪忧,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40]。虽然国家近年来相继投入了很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但毕竟中国拥有48万多个乡镇、69万个乡村,而且很多山区乡村条件非常恶劣,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巨大[41,42]。
2.2.2 特色产业少,投资吸引力差,难以撬动社会资本
虽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不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像农村三产融合、农旅一体化以及田园综合体等特色产业日渐呈现。但中国90%以上的乡村以农业为主,特色产业基本上以农业为基础,真正做出特色、拿得出手的毕竟是少数,由此造成很多农村缺乏特色产业,很难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很多地方已将特色产业作为一个地方的代名词,但是真正形成具有吸引力的“特色产业”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充足的资金来打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等产业项目投资回报期长,吸引社会资金难度大。
2.2.3 垃圾、污水专业化处理程度低,难以市场化运营
脏乱差、如厕难是很多人对于农村最直接的感受。农村人少、地广,导致垃圾和污水处理难度大。最大的困难在于垃圾和污水“量少”,收运集中成本高、市场化投入大。笔者调研中发现,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农村垃圾分类探索了一些新做法,如在村里建设让村民可以兑换牙膏、洗衣粉、肥皂等日用品的“垃圾兑换银行”,培育村民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建设农村小型湿地来解决农村污水量少、难以集中处理的难题。但是“垃圾兑换银行”、农村小型湿地都面临着政府一次性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市场可持续性堪忧等问题[43]。
2.2.4 农村空心化严重,美丽宜居家园建设人才匮乏
由于农村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有限,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留在农村的“38、99、61”部队,即妇女、老人、儿童,难以肩负起建设美丽家乡、实施乡村振兴的重任。农村基层干部短缺甚至断档,严重制约了农村现代化管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人才的缺失也导致大量农村资源闲置,土地、林地、各类乡土特色资源等无法盘活,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严重受阻。
3 浙江省湖州市生态宜居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近年来,湖州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大胆实践,在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以科学规划布局美、创新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及宜居、宜业、宜游的“五美三宜”为特征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与时俱进、持续发展”为理念指引、以“美丽乡村、和谐民生”为品牌特色、以“市校合作、社会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新农村建设“湖州之路”,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成为美丽中国建设最鲜明的细胞、最生动的实践。总体特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着力创建美丽乡村,塑美乡村振兴之“形”。湖州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全域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全市建成了571个市级美丽乡村,打造了19条形象良好、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示范带,所有县区均成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区,安吉县、德清县成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占了当年全省的1/3,市级美丽乡村建成率达83%。
(2)着力治理生态环境,托住乡村振兴之“底”。强势推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探索建立了“一根管子接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一体化环境治理模式,实现了镇级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行政村垃圾收集处理、规划区外建制村整村生活污水治理均达100%。
(3)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留住乡村振兴之“人”。建立全国首个地市级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培养了3200名农民大学生、55名农推硕士。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吸引了农村年轻人才务农。紧紧依靠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引领,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1“美丽德清”的实践探索
湖州市德清县坚持以生态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加快推动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为重要途径,以让百姓得实惠为根本落脚点,真正走出了一条“两山”化“两美”的“美丽经济”发展新路。
3.1.1 以全域美丽铺就美丽经济“新底色”
德清县坚持把美丽环境作为发展美丽经济的重要前提,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要求,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功创建全国生态县和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
(1)点上示范引领。德清县围绕“多规合一”国家试点,高起点修编县域总体规划,编制全省首个美丽乡村升级版战略规划,引领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17年3月,德清县已成功打造了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五四村、国家级“生态村”高峰村等一批国字号“精品村”,成功创建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11个,市级美丽乡村107个。
(2)线上串点成景。德清县充分挖掘“名山、湿地、古镇”元素,高标准建设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中东部历史人文、蚕乡古镇、防风湿地、水梦苕溪景观线,切实把美丽乡村“盆景”串成“风景”。环莫干山异国风情景观线成功入选首届“浙江美丽乡村十条最美精品线路”。
(3)面上整体提升。德清县围绕打造“全国最干净县”,深化完善城乡环卫“五统一”管理模式和农村生活污水“五位一体”长效运维管理机制,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村全覆盖,农户受益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施美丽乡村提升工程,“美丽细胞”不断做精。
3.1.2 以产业转型培育美丽经济“新业态”
德清县坚持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做大美丽经济的必经之路,以创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为契机,不断创新农村经营体系。
(1)做强“旅游+”文章。坚持农旅融合发展,率先开创“洋家乐”高端低碳旅游新业态,集聚了裸心谷、法国山居等为代表的150多家高端精品民宿。2017年,德清县民宿产业每张床位可产生超19万元的GDP,西部山区农房出租价格平均达每幢每年5万元,直接带动当地农村人均增收8000余元。在德清县目前的150多家精品民宿中,由当地人以直接投资或间接入股等形式开办的约占2/3左右,其中返乡创业者占30%以上,在德清农村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2)做精“生态+”文章。全力推进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深入开展现代农业综合体、休闲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打响“讲道德·更健康”农产品诚信品牌,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全链发展、功能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新格局。截至2017年3月,全县共打造诚信农产品示范基地56个,“德清嫂”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成功承办全国休闲农业现场会,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2年位居全省第一。
(3)做大“互联网+”文章。启动美丽乡村+互联网项目,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五位一体·丰收驿站”、“邮掌柜”等农村电商平台,在县级层面成立淘宝“特色中国·德清馆”,在乡镇层面建立电商创业园,在村级层面培育电子商务特色村,形成了以农村电商发展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2017年,全县累计建成电商村级服务站点332个,行政村实现农村电商平台全覆盖。
3.2“美丽安吉”的实践探索
安吉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抓手,坚持共建共享共富共美,以“六化”运作方式建设“美丽安吉”,打造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的“安吉模式”。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特色可以概括为“六化”。
3.2.1 系统化筹划
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全方位建设。规划上,强化全局,将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充分体现在整体和专项规划中,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建设上,突出规划龙头,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确保建设质量和品位。管理上,突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从村务管理向社区管理、景区管理提升;突出建设成果长效巩固,大力推进城市物业管理进农村,全面实施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经营上,促管理带建设转成果,推进农村资源与资本、产品与市场、环境与实力对接。
3.2.2 全域化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推进城、镇、村深度融合发展,统筹打造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把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着力构建“一环四带六区”的乡村旅游大格局,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4条乡村旅游精品观光带和集“吃、住、行、游、购、娱、产、学、研、康、意、情”十二要素于一体的六大乡村旅游综合体。
3.2.3 标准化建设
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操作、可借鉴的新农村建设样板区。通过1年试验、2年完善、3年提升,制定完善美丽乡村创建验收评比指标体系,即“一个标准(4个方面36项指标)、三个档次(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的考评体系,并且亮出了“国标”,2010年,被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全国新村标准化示范县。
3.2.4 个性化打造
坚持将凸显乡村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创建的生命力,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特色建筑的保护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并将其与乡村氛围结合,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的各阶段。体现传承出新,91个文化大礼堂和46家农村数字影院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相继建成,高度重视对各乡镇、村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建成1个中心馆和36个地域文化展示馆,将孝文化、竹文化、造纸文化、茶文化、邮驿文化等,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展示,并形成了威风锣鼓、竹叶龙、孝子灯、犟驴子、皮影戏等一大批乡村特色文艺节目。
3.2.5 市场化运作
共建共赢,多渠道开展建设。品牌资本化,探索品牌经营,以“中国美丽乡村”、“中国大竹海”品牌为依托,推进生态品牌和旅游品牌的整合联动、资源共享,变品牌为资产。资源资本化,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运作,盘活各类资源,拓宽交易渠道,变资源为资产。项目资本化,以项目为平台,为金融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开辟渠道,创新项目投融资渠道。
3.2.6 品牌化经营
充分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全面开展乡村经营。以“农业两区”为平台,推进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以乡村旅游为主要业态积极探索多元化乡村经营路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文则文、宜居则居。201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24.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3.1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08.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85亿元。
4 美丽乡村建设需注重的几个关键问题
4.1 立足农村实际,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就地合理化处置
城乡发展水平差异决定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与城市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存在很大不同,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垃圾产生量少、有机垃圾比重高、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少;农村污水与城市污水的区别在于污水产生量少、高浓度的粪污黑水和低浓度的生活污水无统一的集中管网处理。基于上述特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必须立足农村现状,从农村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符合农村特点的垃圾、污水处理技术路线[44,45]。
对于生活垃圾,在分类上,建议采用村民通俗易懂的分类方式,按照“烂的”和“不烂的”标识设置垃圾分类桶,便于村民分类操作。在处理工艺上,对于有机垃圾,建议采用堆肥法处理,借助微生物发酵生化作用,适当采取人工控制方式,将有机质分解、就地还田,回归农村自然环境;对于其他垃圾,鉴于农村垃圾处理规模较小,建议采用适合农村的5~10 t/d的小型热解气化炉处理乡镇生活垃圾[46,47]。
对于农村污水,建议将高浓度的粪污黑水和低浓度的生活污水区别对待。对于粪污黑水,可采用三格化粪池、沼气净化池等方式转化为农用肥料加以利用;对于生活污水,可采用庭院式小型湿地工艺处理,净化后用于还田,就地消化,真正做到“符合农村规律不折腾、统筹规划建设不重复、长效运行利用不浪费”[48,49]。
4.2 坚持市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山水资源转化为农民增收的财富。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小火车田园综合体是典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案例。鲁家村通过引入旅游开发公司,按照“公司+村庄+家庭农场”的运作方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保障旅游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主和广大村民的利益,以企业为主体,坚持市场化道路,将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变成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政府应做好引导服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企业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角。政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健全组织架构和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开放、高效、专业化作用,通过授予旅游开发企业经营权、合同外包等形式,让企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质、专业化服务[50,51],最大程度给予龙头开发企业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同时最大程度保护股民和村民利益,让乡村经济发展充分遵循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地盘活“美丽山水”资源,让绿色青山变成金山银山[52]。
4.3 实施“五乡”工程,吸引和培育“新乡贤”建设美丽家园
建设美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此类人员被形象地比喻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四军”。各地需要通过实施返乡、下乡、回乡、还乡、本乡能人创业创新的“五乡”工程,培育和吸引各类“新乡贤”来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实现“五态”,即产业有好业态、景观有好生态、乡风有好文态、村容有好形态、生活有好品态。
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人,在于农村是否拥有大批有能力、有见识、有魄力的“草根”农民。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供政策引导,鼓励部分优秀农民工返乡、农村的大学生回乡以及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创业创新,依托他们对当地资源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草根经济”,推动产业扶贫,力促实现“五化”,即乡村景区化、产业共享化、乡土特色化、生活都市化、治理多元化[53]。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的丰富性、文化的独特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等优势,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通过“三留人”(产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做到“四留住”(留住资源要素、留住产业链条、留住利润税收、留住人气人脉),促进乡村实现“五美”(形态优美、业态新美、文态淳美、生活富美、新村和美)。
5 展望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最大程度挖掘当地乡土、乡情、乡愁。未来,需要在“引”、“育”、“用”上用足、做足“新乡贤”文章,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人”的问题:(1)着力在“引”字上做文章,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美丽家园建设,造就更多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才;(2)在“育”字上下功夫,进一步整合资金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和内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3)在“用”字上出实招,注重从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中选拔充实乡村干部队伍。
立足乡土资源、用好乡土人才、做足乡土产业,可以建设好广阔的农业农村资源,让大量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青山变金山,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礼品,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五态”,即产业兴旺有市值,经济发展有好业态;生态宜居有颜值,自然而然有好生态;风文明有气质,以文化人有好文态;治理有效有机制,村容村貌有好形态;生活富裕有品质,手头宽裕有好品态。这样,昔日的传统农村,将会逐渐实现向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的华丽转身,现代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现代农民将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现代农村将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基金: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4批)面上二等资助项目 (2018M64209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境治理的市场化制度与社会化共治体系研究” (15ZDC030);
作者:矫旭东 杜欢政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循环经济研究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来源:中国农学通报2019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