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莱卡,62年过去了,至今仍在宇宙流浪

2020-03-25     百年磨一剑

从古至今,人类对神秘而浩瀚的太空就一直满怀憧憬。远古黄帝时期,华夏文明中就出现了占星术,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研发各种装置近距离探索宇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为了争夺世界霸主的位置,展开了科学竞赛,其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就是航空航天技术。苏联在这场竞赛中抢占了先机,1957年10月4日,由苏联航天工业之父谢尔盖·科罗廖夫提议并主持建造的人造卫星Sputnik在拜科努尔航天基地发射升空,卫星重83Kg,绕地球一圈约98分钟。这是人类的首颗卫星,是人类进入航天时代的重要标志。

Sputnik的成功,不仅给美国造成了巨大压力,也激发了苏联的野心和激情。在总统赫鲁晓夫的期待下,科罗廖夫承诺将在十月革命40周年(1957年11月7日)时,再发射一颗卫星以庆祝。就这样,第一颗卫星发射的8天之后,科罗廖夫便带领团队投入到Sputnik 2号的设计工作中。

Sputnik 2号承担着测量太阳辐射与宇宙射线,以及搭载“乘客”等任务。Sputnik 2号外形是粗粗的圆锥体,配备有氧气产生器、降温装置等生命支持系统。由于时间过于紧迫,飞船没能安装返回装置,这注定是一场一去不返的旅行。

苏联科学家们在街头找到了一群流量狗,在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训练它们,科学家们把狗狗们关在极其狭窄的笼子中,还将它们置于离心机中,配上噪音,模拟火箭发射的状况。

最终,莱卡被科学家们选中了。莱卡被植入了能够测量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的传感器,飞船中放了7天的狗粮。11月3日时,莱卡作为第一位“宇航员”,登上飞船,驶向太空。

莱卡进入太空后,苏联的广播持续播报着莱卡的健康状态,声称它安然无恙。一周后,官方表示已通过预先准备的剧毒狗粮,对徕卡进行了安乐死,以避免莱卡在重返地球大气层时遭遇痛苦,这一“人性化”的说法坚持了近半个世纪。

然而事实却截然不同,莫斯科官员马拉申科夫在2002年揭露了真相:由于飞行器存在缺陷,苏联科学家设计的恒温系统失衡,理论上应该维持在15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一度达到了40摄氏度;同时恐慌感让莱卡的心跳速率飙升到正常速率的3倍。莱卡在起飞几小时后,就因为恐慌和过热而死亡,它死前遭遇了巨大的恐慌和痛苦。转眼间,62年过去了,莱卡仍然在宇宙中流浪。

莱卡的牺牲,换取了载人航天领域科研的重大突破,也引发了社会上动物权利保护的舆论。很多人都自发追念起莱卡:俄罗斯政府建立了莱卡纪念像;罗马尼亚发行了莱卡纪念邮票;芝加哥摇滚乐队Kill Hannah还曾写过一首名为“莱卡” 的歌曲,歌词写着“莱卡,我以你为傲。莱卡,你什么时候回家?快回来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QBIM3EBfwtFQPkd49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