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被动听了一遍樊登讲的《王阳明传》,每次听都有不同触动的点,这一遍听到的是,知行合一,讲的是心里知道的能做到才是真的知道,只是知道而不去做或者做不到,都不算真正的知道。
很有趣,心中所想和身体行动保持一致,看似容易做到,实则非常难。
见到美色立刻就很喜欢,见到恶臭立刻就很厌恶,这是人的本能。王阳明说,什么是知行合一呢?知行合一就是一念起时,如本能般立刻行动。就像见到美色会立即喜欢上,见到和喜欢之间没有间隔,知和行一致到这种程度,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这实在是太难了。本能确实擅长立刻作出判断,但是在判断之后、行动之前,我们通常会进行思考。比如你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本能反应是出手相救,但你可能转念一想,这老太太会不会是碰瓷的?于是在行动上就犹豫了。即便经过思考后,你最终还是上前扶了老太太,王阳明也会说:不好意思,你的知和行之间有间隔,这还算不上真正的知行合一。
最近一期《奇葩说》讲的是在美术馆火灾现场逃命之时,你会选择救一只猫还是救一幅画?辩手们在各自阐述论点的同时,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在犹豫,我们在纠结,我们在衡量,与我们的认知和本能所想与做思想斗争。无论我在纵观历史长河,去规划一幅画带给未来的意义,还是在关注当下,我用良知来回应人性和道德是否沦丧。终究,我都不是知行合一,不是所见所感才所思所为。
王阳明始终主张:天理不容思想,良知忌转念。其实,这和《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结论是相违背的。卡尼曼强烈建议大家在做决策前,不要轻易相信“直觉我”判断,如果时间充裕,一定要经过审慎思考,启用“理性我”,然后再去行动。
但是,另一方面,现代心理学家也承认,许多需要慢思考的能力,经过长期、反复强化,可以形成强大的直觉力。所以,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是否已经训练出了强大的直觉系统,故直觉判断准确性异于常人,对自己的转瞬之知无比坚定,所以才敢说天理不容思想?我们这里不做圣人膜拜式的事后诸葛评判。反正,我目前做不到这种程度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如果简单归结于一句话,就是“凭良知指引去行动”。良知的意思不是良心,而是好恶之心,但不是无限制的好恶,良知必须能分善恶,好善恶(wù)恶(è)。
知行合一就是做自己的事,不管外界的规矩、规则,评价标准,凡事都以我本心的良知作为规矩、规则、评价标准,以自己的良知去应对万事万物。
——《度阴山讲阳明心学》
一个人行事的唯一原则,就是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是关于知行合一最简洁但最有高度的理解。听着很美,做到依然很难。
实际上,“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良知能分善恶,但善恶的标准依然是你自己来定。你认为是善就是善,你认为是恶就是恶。
那如果我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在许多人看来是恶,而我认为是善,我也遵循这个声音的指引去行动就好了?没错。只要你是真的判定是善就好。判定方式说起来也很简单:你想想做了这个决定并行动后,漫长的余生自己会不会后悔,是否问心无愧,是否内心宁静。
回归到自我认知的理解层面就是,对任何事物的看法决定你的感受和决定,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就去坚持做,不用怀疑,如果去行动而结果不能满足自己的目标要求,我们可以去调整改善。万万不可以的就是,自己对想法的怀疑,而导致不能坚决的去行动,更谈不上目标的达成。
错了并不可怕,结果不如所愿也不必后悔,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你心里想的,只是想法,没有去用行动去验证,就像人们说梦想,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万一实现了呢?
人生很多的困扰不就来自于此吗?知道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还不如不知道呢?你说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