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进一步考证的雷公山苗文碑

2019-08-16     中华人APP

20世纪30年代,苗族聚居区雷公山发现了一块残碑,被称为"苗文碑"。碑书笔力古朴、遒劲,用笔操刀遗留汉魏风骨,与汉字有着亲缘关系。至于是什么内容、写于何时以及是何人所写则无从考证。

20世纪30年代,苗族聚居区中心地带的贵州雷公山发现了一块残碑,被称为"苗文碑"。其字形类似隶体汉字,经与汉字体系的诸种文字比较,均不可识。


苗乡雷公山美景

雷公坪,是在雷公山的北向,距雷公山路程有20千米,直径10余千米。这里,海拔1850米,大坪子面积有400余亩,是苗岭群山中惟有的一个高海拔的高山大坪地。这里四面环山,古木幽深,四季茂密,山花烂漫,乌语虫鸣蛙声不绝于耳。由于是环山中的高山盆地,周围的高山挡了狂风,因而盆地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象万千,时晴时雨,时而雾漫,时而碧空清幽,自然景观十分优美。

在大坪子东北面,古迹遗址清晰显见。一个坪后的石砌土包上长了一株胸径在30余厘米的野樱桃树,终年茂盛。这曾是苗族古营地的"点将台",也称祭祀台,也即苗文碑遗址。

据《雷山县志》记载,该碑前筑台三层,用青石砌成,高2米,宽1.5米,已损毁。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县文物管理所收集到几块予于保存。县志有其文字拓片图,共28个字,其中有4个字残损。

据专家考证,碑书笔力古朴、遒劲,用笔操刀遗留汉魏风骨,与汉字有着亲缘关系,又与日文相近。至于是什么内容、写于何时以及是何人所写则无从考证。


苗文碑局部照片

关于此碑,有几种说法:

一,1700——1800年前,即西汉文帝期间,苗族先民向西南迁徙,经古州(今贵州省榕江县)而至雷公山,定居牛皮箐,祭天盟誓立碑以志。

二,此碑是苗族起义遗留物。有两种说法:一是雍乾年间,苗族领袖"黔兴王"张抱九领导苗族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在雷公坪建立苗王国,刻立该碑;二是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陆领导苗族人民反清起义,曾长期驻扎于雷公坪,并修建阅兵台,立下该碑,曰"秀眉碑"。不过,这种碑为"苗族起义遗留物"的说法很多人尚有疑问:雍乾、咸同至今也就一二百年的历史,如若那时有苗文,应该是能传承下来的。因为,那时苗族已居有定所,相对安定,不应该失传。

三,碑由诸葛亮所立。诸葛亮七擒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后,为宣扬汉蜀亲扶、和睦的民族政策,用苗文刻立该碑诏示天下。据传孟获是苗人,被诸葛亮治服后把自己老家的"务振山"改为"孔明山",把出生的家寨改为"孔明寨"。


传说这块碑与诸葛亮七擒孟获有关

关于该碑损毁的原因,亦流传着几种说法:

一,咸同年间,雷公坪被清军攻破,张秀眉、杨大陆领导的苗族人民反清起义军败退,碑被清兵砸毁。

二,雷公山山高水冷,山民播种无收,几经烧山耕作,碑被火烧烟燎而毁。

关于雷公山苗文碑,各种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mveoWwBvvf6VcSZeWqm.html







乾隆戒烟轶闻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