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虽有政策但配套不足,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9-09-04   睿途旅创

中国的“夜间经济”自古已有,“夜市千灯照碧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等诗句都是对中国古代“夜间经济”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夜晚成为了居民消费的重要时段。据统计城市人群60%以上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夜间经济成为城市复兴、经济增长与文化创造的新引擎。因此,近两年许多城市相继发布“夜间经济”的相关政策。睿途旅创曾在7月分享过两篇如何让夜间经济“叫座又叫好”以及其全球经验的文章,今天来看一下关于夜间经济政策的落地性究竟几何?

中国由于气候、习俗等多重差异,各地夜生活的发展程度不一,且基本都处于自发和无为状态。但基于社会发展和经济现状,“夜间经济”成为刚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9年以来,已经有北京、天津、上海、济南、西安等地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推动夜间旅游走向成熟,激发夜间消费新动能。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地政策多以丰富夜间消费场景为主要内容,安全、交通等配套政策相对空白。但是,发展“夜间经济”,提振“夜间消费”是个系统工程,既牵涉市政、交通等硬件支撑,也有赖于文旅、管理等软件配套。

就目前情况而言,推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各式举措层出不穷,但要真正走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并非易事,各项配套的缺乏则是各项夜间政策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1、配套交通设施的缺位与改善

一直以来,夜间商业配套交通设施的缺位是制约夜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怎么去”“如何回”的问题影响着居民、游客以及夜间商业经营者们的消费决策与消费积极性。

为改善夜间交通,很早就把夜间经济纳入城市发展城市战略的伦敦自2016年8月起,已经将5条地铁线路调整为周末24小时运营,并计划在2023年拓展到更多的线路当中。

据相关公示信息,在中国除极个别城市外,在非节假日中鲜少出现延长地铁运营时间的情况,不过在“五一”“十一”及春节假期中的延时安排已成为惯例。各地响应政策号召的方式与力度有所不同,这也反映了夜间交通问题的复杂性:无论是公共还是私用,交通系统的调整变动与城市管理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简单修改和延长运营时间即可,还涉及到运营成本、维护保修、人员安排等事项的权衡。

改善夜间出行便利度方面,除了公共交通的延时运营需要做出系统调整外,私用交通如出租车、网约车也需要采取响应夜间营业的鼓励措施。拓展夜间消费场所方面,可以将现有重点商圈在地理和时间上进行进一步延伸,也需要把住宅密集区与夜间经济密集区在空间上合理布局,提升城市综合规划管理水平。

2、安全、卫生、健康相关的保障需求

安全、卫生、健康保障则是安全、卫生、健康保障不得不面临的具体问题。

延长运营时间或举办灯光秀、夜间展览、音影表演等活动是否符合城市市容管理、消防安全等规定,文博文物单位与普通商户的消防标准与限制条件是否存在差异,如何根据夜间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各方规定,还需要整体统筹。

根据不少外国城市夜间经济的发展经验,夜间经济的安全、噪音、垃圾等问题最为人们诟病。

阿姆斯特丹的莱德塞普林和伦勃朗地区曾暴力频发,德瓦伦红灯区被比作“城市丛林”,警察无力处理暴力犯罪和非法毒品交易。房地产价格上涨,非文化用地逐渐增多,使得居民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市民们的抗议声越来越大。

为此,2015年埃伯哈德·范德兰市长在阿姆斯特丹三大夜生活区之一的伦勃朗地区单独建立了商业投资区(BIZ),要求每家酒吧、俱乐部或餐厅投入资金,而后启动了一个为期三年的政府与私人合作试点项目。

另一方面,与阿姆斯特丹大学和区域内的利益相关者开展为期一年的合作,以减少与酒精有关的暴力行为,提高夜生活质量和接待收入。在社区环境治理方面,整个地区晚上11点后禁止包括自行车在内的一切交通工具通行。

周五和周六晚9点至次日早6点雇用近20名广场管家在街上巡逻,亲切地与俱乐部和饮酒者聊天,温和地提醒外地游客伦勃朗地区的有关规则,道路两旁随处可见“保持优雅,思考邻居,屋内饮酒”和“欢迎游客”的标识。此外还推出了移动应用程序,供居民举报夜间滋扰情况,可通过网络联系所在区域社区官员,直接对案件进行处理。两年后该地区骚扰事件下降了30%,暴力事件下降了25%。

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需要增强夜间活动场所照明的强度与密度、夜间的导览与指示作用;完善夜间安全保障方面,加强消防安全检修的力度,增设必要的夜间安保人员。从历史角度来看,许多国家的夜间经济,主要是以红灯经济为起点发展起来,因此专家们指出,政府需要在发展夜间经济的过程中,从概念、业态、标准等方面正确把握。

3、夜间消费业态趋同:需要更多文化夜生活配套

现代的夜间经济已经由早期简单的灯光餐饮夜市的“1.0版本”转变为包含了“食、游、购、文、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的“2.0版本”。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从丰富产品供给、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设施等方面提出九大主要任务,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

夜间旅游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灯光秀、夜间演出、夜市等几乎成了各旅游城市的夜间经济的“标配”,许多地方的夜间消费业态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甚至景区、主题公园内销售的夜宵小吃、纪念品都大同小异,夜间经济的“千城一面”趋势正在浮现。所以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能否提供满足各种人群消费的产品,满足差异性的精神文化诉求。有专家指出“归根结底,只有文化能让夜间经济留得住人”。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在每周五加场特效影院《世博奇妙之旅》,原本寂静的博物馆一下子热闹起来。上海国泰电影院在推出“跨零点影院”模式的同时,还将推出夜间电影主题书吧、音乐茶座,延展电影消费内涵。

在日本,几个工业发达、工厂数量多的城市在政府的鼓励下,依托优秀的工业遗产文化,借助灯光等技术,以夜间河流游船的形式,设计出特色夜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出版《工厂萌》写真集,制定围绕工厂夜景的旅游线路。

在英国,伦敦有驶往异界的幽灵巴士和中世纪主题盛宴,爱丁堡有古城里的“捉鬼之旅”等等,都是根据当地文化特色而成的夜间旅游产品,极大丰富了夜间经济的消费业态。

所以我们在丰富夜间文化消费方面,既需要把握与平衡好“消费”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夜间经济不能只有光彩炫目的“灯光秀”,还需深入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内核,开发满足居民与游客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文化秀”。

“夜间经济繁荣以后,会给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带来管理压力和责任,如果城市管理延续过去的思维和模式,就难以满足夜间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繁荣夜间经济,还需要加快对城市现有管理体系的梳理和调整,既要规划好夜间经济的空间布局,也要理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为夜间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从古至今,人们都对灯火璀璨、歌舞升平的夜晚充满了向往。充分激发夜间经济红利,城市势必更具人情味、烟火气,市民和游客定能更具获得感、幸福感。

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言之有范等平台,由睿途旅创整理编辑,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睿途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睿途旅创)是专注于旅游创意研发与实践的专业机构。公司总部设立于上海,在丹麦哥本哈根、新加坡、北京设有分支机构。公司由旅游产品创新研发中心、策划与规划设计中心、创意孵化中心三大板块组成,主营小镇/乡村/景区等各类策划、规划与创意设计、旅游创新产品研发与IP输出。

睿途理念: 小创意改变大旅游

睿途使命: 以优质创意内容革新中国旅游

睿途精神:I3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创新意识) Innovation thinking(创新思维)Innovation ability(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