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北京小吃,为何被称为"穷人乐"?

2019-08-12     中华人APP

羊霜肠是羊的小肠灌上羊血制成,因为羊小肠里多挂有肠油,翻过来后,白似秋霜,故名霜肠。羊霜肠起源于北京也叫羊霜霜、羊肚。

有朋友吃过北京小吃后说,这些土生土长的北京小吃,被吹得神乎其神,却都是些穷人吃的东西。不错,北京小吃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的品种远远超过了贵族化的品种,绝大多数小吃经济实惠,符合当时一般群众的消费水平,深受中下层百姓欢迎,这些廉价的小吃曾被称作"穷人乐"。

羊霜肠

早年间,北京的下层百姓一年到头都在为全家老小的那口嚼谷儿奔波,那些拉车的、卖苦力的,甭说什么"八大楼""八大居",平日能吃上一顿饱饭都不容易。虽说吃不起大鱼大肉,但也想沾点儿下水之类的荤腥,"穷人乐"的吃食便应运而生了。这些"穷人乐"的吃食,既是平民百姓喜爱的一口儿,也是那些既有钱又有闲的人的消遣食品,比如卤煮火烧、羊杂碎、豆汁儿、爆肚等如今已经成为北京的著名小吃,而有的小吃已近消失。

羊霜肠就是至今老北京人念念不忘、别具特色的吃食,别说外地人没听说过,即便久居京城的北京人,大概也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品尝过。

羊霜肠又叫羊霜霜、羊双肠、羊肚,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旧唐书》中记有唐玄宗曾命射生官射鲜鹿取其血,煮其肠,赐宴安禄山,谓之"热洛河"。羊霜肠的制法很独特,用刚宰杀的羊之新鲜羊血过滤后,加少量淀粉,灌入洗净的羊肠内做成。另外还有一种是在灌羊血的同时,将生羊脑也灌进肠子中,叫作"带脑儿的"。羊肠两头用麻绳捆扎上,首尾相接形成圈状,肠壁上的网子油,温度稍微一低,就凝住,白似秋霜,故名"霜肠"。羊霜肠的制法是,锅里放上葱段、姜块、大料加水煮沸,把羊霜肠和骨头肉、碎肉、筋头、软骨头放入滚水里,肠子熬煮时间长了,里面的羊血就凝成了血豆腐。

羊霜肠汤

当年,羊霜肠就像豆汁儿那么普遍,每逢傍晚,老北京的城根儿、胡同口都有卖羊霜肠的小棚子,卖羊霜肠的小贩叫卖着:"羊肚开锅!"卖羊霜肠时,小贩在热腾腾的锅里,用手指头抓起一根煮熟的羊肠,拿刀拉下一节,在案板上切成寸段儿,有如紫色的小哑铃,又像双头的小红蘑菇,放入碗中当碗底,浇上热汤,问声"要辣的不要?要酸的不要?",佐以芝麻酱,撒上香菜、葱花、韭菜末,淋上辣椒油,肠熟汤鲜,外白内红,香气飘散。还有一种吃法类似灌肠,即将羊霜肠切成片,放在铛上煎爆。

羊霜肠是最大众化的荤小吃,价钱由五分到一毛,吃主多半是蹬三轮、拉排子车、赶牲口、干力气活的平民小吃摊上还代卖白酒,暖壶大的酒瓶口上塞着个棒子核儿。小贩那热锅里出来的油滋滋带冒烟儿的手,抓住瓶颈子,往小碗里咕嘟咕嘟灌上二两。在《故都食物百咏》中的竹枝词说:"纵使荤腥胜苦齑,充饥何必饮灰泥;清贫难得肥甘味,莫笑卫生程度低。"

家常羊霜肠汤

因为认为血制品不卫生,20世纪50年代以后,羊霜肠基本绝迹。近几年,有些餐馆恢复了羊霜肠这种吃食,在过去没油少盐的年代,羊霜肠对于百姓人家来说那就是美味,那就是油水。今天,曾经怀恋这一口儿的老人们,几十年后再品这儿时美味时,也说不上是不是过去的味道了,留下的只是回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W7ApWwBvvf6VcSZmOW8.html







乾隆戒烟轶闻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