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新疆出来的尼格买提说:颜值和学历从来不是我的资本

2019-06-10   岳普湖文广传媒

“哪有什么一蹴而就,不过是在点滴积累。”

曾经,央视一号演播厅是他的梦想,从场内到场外,他走了10年。

2006年,主持中央电视台益智游戏类节目《开心辞典》;

2012年,主持《开门大吉》;

2015年,与朱迅一同主持《星光大道》;

2015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2016年,获中国主持人最高奖“金话筒奖”;

2017年,尼格买提被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评选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参加团中央宣传部《天安门快闪》活动

他的梦想看似遥远,但走着走着,便成真了。小尼说,到现在,他也在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但比起找到那个位置来说,现在的他更注重过程。

他说,人生真正出彩的地方是在寻找的过程中,当你到达彼岸、寻找到所谓的终点时,也许一切就索然无味了。

比天分更重要的是积累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 小尼也不例外。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小尼在父母的影响下,也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

“对于电视人,其实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概念了。”小尼说。

妈妈是新疆电视台译制片的导演,从小电视台和出版社便是他最熟悉的两个单位,因为“一个是有我妈,一个是有我爸。”

1983年小尼出生,也正是那一年有了第一届春晚,像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从小就比其他孩子更关注春晚,更关注综艺节目:《正大综艺》的杨澜姐姐,《综艺大观》的倪萍老师。

升至高中,无意间看到何炅老师写的一本名为《快乐如何》的书,合上那本书的瞬间,小尼的心中就有一个声音叫嚣着:

我要成为他,我也要成为主持人,无论我在哪儿,我要加入他们。

这个念头就像一颗种子埋入土地,时刻准备汲取营养,生根发芽。

17岁,他参加了一个中学生主持人比赛,这个比赛就像给了他一个通道,可以免试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小尼坦言,可能在接触正宗普通话之前,大概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家乡话就是标准的普通话。

那时听老师指正,才发现自己是带着西北方言的普通话,他笑道:“原来说了十七八年的完全不是普通话。”

纠正的过程无疑是艰难的,自己必须在一年的时间内摒弃掉自己过去的问题:

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六点半跑到广院的南操场练声,对着墙一边一边的朗读,一边一边的练灌口、绕口令。

其实,最难忘的经历应该是每一次在舞台上的主持,他感慨道:

那个时候你上去容易,但在台上站得住才是最难的,那个时代,观众对于主持人、对舞台歌手的容忍度非常低。

但凡心理素质差一点,就没有办法在舞台上站超过一个小时,别说一个小时了,10分钟可能都站不下去。

一次次的经验积累,让小尼认识到,主持人这个工作,所有的业务、技巧都不及经验来的重要。

他永远相信“一万小时”法则,“也许一开始你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新人,但经过无数次锤炼之后,终究会成长。”

比天分更重要的就是积累,“当有一天你走上舞台,你不再惧怕观众的目光,你不再惧怕摄像机上的那个红灯的时候,你才能够真实的表现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我觉得那个时候你会有一种莫大的满足感。”

春晚主会场唯一的80后男主持人

“我是怎么进入中央电视台的?这个故事还挺有意思的。”小尼笑道。

“一位编导系的同学,有一天他跟我说他要去参加一个节目的录制,中央电视台二套的《开心辞典》,让我还有几个同学去当他的亲友团,陪他去录。”小尼说。

有个环节是主持人要求现场选手的亲友团,到舞台中间去给选手拉票加油,表演一个节目。

他就带着同学一块走到舞台中心,给大家唱了一首歌跳了一段舞,跟大家聊了几句。

碰巧那段时间《开心辞典》改版,要选拔主持人,《开心辞典》的导演和制片人看到他在舞台上给选手拉票表演的节目后,都觉得“这个孩子好像还可以,要不要让他试一下。”

小尼说,这句话可能不经意说出来,但却真实的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一切都是从我去给《开心辞典》当观众开始的。”

你可以不带着任何目的去,但你要把握好每一次登台的机会,每一个小小的机会,或许都是一次命运的转折点,能够把你带到另一条人生路上。

“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主持的节目是《全家总动员》,第一场是在广州录的,我和方琼搭档。”小尼回忆道。

他回忆道,从头出到尾自己都在出汗,一场节目录下来全身都湿透了,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紧张、不知所措。

这种不舒服来自于自己对这个职业的不了解,没有任何的把控,整个一期节目下来,可能说过最多的就是“恩”,“对,没错”,“好,谢谢”,永远都是这些。所以那个时候小尼对自己无限的否定。

但当时节目有一位导演,在每期节目录完之后都会下来跟他说:

小尼,你今天的那句话说的真棒,就这句话点题了,很精彩,下一期尽量再多几句这样的话。

“一句话就像在阴暗的小屋开了一道天窗,有一束光照下来。”小尼说。

这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对于主持人来说,你是这个台上的配角,那如何当好这个配角?

大概就是在每期节目录完之后,有一件事或一句话让观众记住你,那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了。

积累、沉淀、压力,让小尼逐渐成长起来。某一年春晚节目审查,领导突然给他打电话说,小尼,今天这场审查你来吧。

去了之后,在上台前,我到化妆间里去跟导演聊天,那年春晚的导演是哈文导演。

她突然轻描淡写的来了一句“你最近在忙什么”;我说在做《中国好歌曲》,去嘉兴录。

她说“哦,你赶紧跟他们说,后面你就别去了”;我说“这么重要的节目,说不去就不去了吗,为什么啊?”;她说“上春晚啊!”。

彼时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在他的想象中这应该是一件特别有仪式性的东西,但导演轻描淡写的三个字“上春晚”就带过了。

事后小尼回想道,“那几秒钟在脑海里一直扎根到现在,至今难忘。”

做“舞台的中心”

曾经有一位前辈告诉他,不要考虑你自己是否站在了舞台中心,当有一天你要有这份自信,我站在哪儿,哪儿就是舞台的中心。

这句话深深感染了小尼,仔细想想却又觉得能做到那种境界真的很难。

他享受站在舞台上的感觉,但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你站在那儿,就做站在那里的工作,把你的那个位置发挥好就足够了。”

10年主持生涯,让小尼最为害怕的有两件事:一件是重复自己,另一件是怕自己不再年轻。

他惧怕像流水线一般的主持节目,当一个节目做了很多年之后,你知道怎么让观众笑,怎么让观众感慨,当这些都成为流水线上的齿轮时,就像失去了自己原本创新的能力了。

他也开始惧怕不再年轻,他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保持精神、脑力和心态上的年轻,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任何事情充满热情。

小尼说,他不想只沉浸在一千平米的演播室,真正的世界在外面,他更加需要去更广阔的天地了解、倾听、感受,“也许,当我回来时,内心会有不一样的充实。”

他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坚持的一些品质,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感,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有一种投入感,专一、专心把事情做好。

对于青年主持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三颗心:用心、走心和关心。

听别人说话要用心,去接受信息;讲话的时候要走心,要真实的有感而发;对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关心,真实的去体贴。

“我觉得至少做到这三点你才称得上是主持人,最重要的那一个字“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