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问我,如果政策放开,你会选择生第三个孩子吗?答曰:“如果像老二那样可爱有趣就生,如果像老大那样臭脾气爱哭,坚决不生。”
再强大的母爱和深厚的育儿知识,都会在因为一点小事就哭好几个小时的老大面前一攻而破。尤其夜深人静,大家都已经入眠,人的情绪在极度困顿时总是特别难以控制,我不止一次在脑海中演绎“狠狠打孩子一顿”的戏码,但我知道,打她只能让我发泄情绪,孩子丝毫不会停止哭泣。
曾不止一次,我和老公讨论,“是不是我们哪里做错了?为什么大宝这么爱哭?”
直到有一次,孩子半夜又大哭起来,我的耐心降到零点,怒吼:“大晚上哭什么哭?别哭了!”孩子吓得赶忙止住哭声。孩子一哭起来就像开闸的洪水,很难一下止住,可面对我的“责难”,孩子把身子往远处挪了挪,极力压住自己的哭声。
黑夜里我察觉到她的这一举动,我知道我过分了,才五岁的孩子,夜里哭泣一定是做了噩梦,或是受到惊吓。我只因为我的睡眠被打扰,就对孩子发了这么一通火气,而孩子因为爱我,怕我生气,选择躲起来哭。
这种看似乖巧、懂事的举动,实则在压抑自己内心的想法,我知道,现在我只是心疼,如果再用这样的方法教育下去,孩子长大后,我就得操心了。
前阵子看了一部电影《阳光普照》,说的就是一个在家人高度期望下,戴上阳光、优秀、乐观面具的大男孩,有一天内心中积压太多的负面、黑暗情绪,爆发跳楼身亡。
与“乖孩子”这个光环相比,他们失去了太多的任性、自由、哭闹,最终失去了自己。
曾风靡一时的“哭声免疫法”,如今已被打入冷宫。当孩子哭泣时,父母的冷漠、无视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无助,觉得这个世界的冷冰冰;如果父母因为孩子哭泣吵闹感到烦躁,反而责骂孩子,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爱我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应该有条件,“你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了”,孩子为了得到妈妈的爱只能压抑住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极力在妈妈面前扮演一个乖巧、懂事、不吵不闹的好孩子。
面具呆久了,孩子慢慢变成这个样子,但自身的伤口却从未被真正医治好。
相反,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假以时日,收获爱和温暖的孩子自然就不那么爱哭了。因为孩子觉得父母是值得信任的,无论自己变成什么样,父母都会深深地爱着自己,才能够慢慢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
正如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传递出的价值:只有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魔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