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丽是一个严厉的妈妈,对孩子的管教十分严格,可以用铁面无私来形容,她常说现在对孩子管教严一点,孩子才不会走歪路,以后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前些日子,学校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以“感恩母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娇丽上四年级的儿子小亮憋了半天,也没写出来。娇丽有些生气,质问儿子,“我平时怎么照顾你的,怎么帮助你的,你心里没点数吗?这篇文章就这么难写吗?“被妈妈训斥后,小亮绞尽脑汁,终于磕磕巴巴地写完了。娇丽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原来小亮写的都是妈妈平时怎么严厉地对他,写不完作业,妈妈会怎么做,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会怎么惩罚他。虽然文末这样写道:“虽然我妈妈平时对我很严厉,但我知道她是为我好,所以,我还是很感激她。”但在娇丽读来,这篇文章一点都读不出“感恩”的味道。
娇丽难过地问我:“我平时为儿子操碎了心,照顾他衣食住行,为了他,我把工作都辞掉了,为何孩子就一点都感觉不到呢?他哪里是感激我,明明是声讨我。”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很理解娇丽的感受,当妈的都说对孩子付出心甘情愿,不求回报,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我看未必,不求孩子能给父母多大的回报,起码他应该知道父母的辛苦,心怀感恩吧?我想任何做父母的都有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吧,但有时我们并不能如愿。那么,小亮为什么就记不住妈妈对他的好呢?难道孩子是白眼狼,不懂得感恩,或者说是孩子小心眼,斤斤计较吗?当然不是。
首先,父母付出的爱与孩子得到的爱不一定是对等的
父母总认为自己付出了多少爱,孩子就得到了多少爱,而在孩子看来,能够感知多少就是父母爱自己多少,如果父母的爱不能被孩子感知,父母付出再多,都是徒劳的。
其次,不愉快的事情更容易被记住
心理学研究发现,越是愉悦的记忆保存的时间越短,越是痛苦的记忆则留下的印象越深。为了证明这一现象,心理学家用狗和小白鼠做了实验,实验发现,摇铃和喂食多次进行才能使狗形成条件反射,而对小白鼠进行一次电击实验就可以让它对闪光产生反应。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愉快的经历会让人很享受,而痛苦的遭遇会有警示的作用,比如,你在某个地方摔倒了,那么下次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会立马想到上次摔跤的事情,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会对痛苦的经历记忆犹新,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另外,美国的North Carolina 大学的神经科学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凡带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即使没有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的情绪波动,产生的影响也很轻微,依然会让人记忆深刻,因为这些负面影响的事件会引发人们对过去不愉快记忆的连接,而我们的大脑摒除这些不愉快的记忆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们之间产生了牵扯的关系。
可能有人会和娇丽一样,认为现在对孩子严厉一些,以后孩子长大了他自然会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通过以上的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反复的负面情绪总会让人不由地想起不愉快的事情,使一些相关联的不愉快记忆串联在一起,从而使负面情绪得到了强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我们的良苦用心,孩子长大了,更有可能对我们心怀不满。
只有让孩子感知到父母的爱,才能让孩子心怀感恩之心去爱父母,不然,父母付出太多,就会越伤心,越会认为孩子是白眼狼。那么,如何让孩子感知父母的爱呢?
1.批评孩子时就事论事,不要否定孩子的全部
童童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汤洒在了桌子上,妈妈非常生气,“你总是这么毛手毛脚,做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吃饭都没个消停,你这样学习能踏实吗?考试能考好吗?以后我怎么放心你一个人出去做事啊!”
很多家长都患有“妄想综合征”,把孩子犯的一个很小的错误不断地延展看来,变成天大的事情,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说明孩子的错误有多么严重,可在孩子听来,这是父母在否定自己,自己一无是处,父母是无法接纳我的。
或许你看孩子把汤洒出来,生气着急是因为担心孩子被热汤烫到,但这话从嘴巴里说出来之后,就完全变了味道。如果我们说:“孩子,你小心点,这汤要是烫到你就麻烦了”,顺便再教育一下孩子下次应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那么,孩子就会体会到妈妈是因为爱我才批评教育我,这种父母之爱他就感知到了,自然就会更加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建议。
2.表达爱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好常常习惯放在心里,不愿表达,善于默默地奉献一切。每天早晨,你为孩子背上书包,孩子欢快地走在前面,送孩子去上学;天气热,你给孩子熬好绿豆粥,晾凉,放进保温杯里,带到学校;孩子生病了,你整晚守在他身边照顾他,因为害怕他喊口渴你没有听到,不敢睡觉……
很多父母都在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可对孩子来说,他或许不是那么细心,你默默地做了很多,可他不一定知道,还没有一句“宝贝,我爱你”来得直接。如何表达爱也是需要学习的,很多家长都羞于开口,或者说不知如何开口,在这里,我交给大家一个方法——和孩子一起翻开过去的相册,讲一讲每一张相片背后的故事,你们曾经做过什么,一起经历了什么,去看了哪些风景,这是让孩子感知爱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3.多一些拥抱与亲吻
一天,我从幼儿园接二宝,二宝一路小跑地过来对我说:“妈妈,我喜欢你”,然后我也回了一句,“宝贝,妈妈也喜欢你”,可二宝却撅着嘴巴说:“妈妈,不喜欢我。”我很纳闷二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又重复了一遍,“宝贝,妈妈真的喜欢你”,“你还没有亲我呢?”二宝的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他理解的喜欢是一定要亲吻的,我亲了他的脸蛋后,他开心地说:“妈妈,你喜欢我。”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并给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传递=7%言语+38%语音+55%表情。孩子伤心哭泣时,我们的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这个拥抱代表着接纳、包容、爱和安全感,他能帮助孩子消除恐惧、焦虑、羞耻感,让他重新笑逐颜开。
我们都知道,拥抱与亲吻对婴儿来说是获得安全感与爱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长大了,就不需要拥抱与亲吻了,这依然是帮助他战胜负面情绪,感知到被爱的一个好办法。拥抱与亲吻是对孩子爱的抚摸,也是心灵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