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有人悲观,有人乐观,多数人处于中间,摇摆不定。
在疫情加剧的今天,悲观者认为此次人类将遭受重创,不仅疫情本身让人类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疫情引发的次生灾害也成为二战以后人类面临的最大灾害。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4月3日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认为,新冠病毒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猛烈程度对人类发起袭击,让他想起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第84步兵师一名年轻人的感受,现在就像1944年一样,有一种早期的危险感,这种危险不是针对任何特定的人,而是随机的袭击和破坏。
而有一些人很乐观,他们认为只要天气转暖,此次疫情就和08年的疫情一样,自动消失得无影无踪。
多数人的判断介于两者之间,听听这个也有道理,听听那个也有道理,疫情缓解时乐观一点,疫情加剧时悲观一些。
他们很想要一个确定的答案,热衷于搜集预测,并且是越准确越好的预测,恨不得精确到哪一天的哪一个小时。
然而,对于一件正在进行的事件,会随着对立双方力量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一些突发情况的出现而转向。变化是常态,预测只能建立在以前经验的基础上,而难以面对一个全新的事物。面对全新的灾害,人类只能在拼尽全力后,才能将答案交给上帝。
人类的气数未尽。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处于天地之间的人类,是整个自然的一部分,既然如此,就存在感知自身的能力,人类的气数还没有穷尽。虽然气数未尽,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巨大的不安,就像基辛格在战争中感受到的那种本能的不安。
德不配位必有殃灾。
在人类发展近百万年的历程中,在工业革命以后呈加速态势,据统计,人类近200年的发展比历史总和还要多。这种加速态势像两样东西,一个是刚刚点燃的火苗,突地一下爆发了,另一个是即将熄灭的火苗,最后一下的闪烁照亮了周围。我们更宁愿相信人类的加速发展属于前者。
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当前的人类确实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去适应和改造这个世界。然而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肆意欺压原来对人类构成威胁的动物,扒它们的皮做成衣服,不为御寒只为虚荣,吃它们的肉,不为果腹,只为口腹之欢。对待环境强取豪夺,贪婪地改造山川河流为己所用。人类提前消耗了福分,“德不配位,必有殃灾”,人类的灵魂跟不上快速奔跑的身体,过于自信导致膨胀而目空一切,不均衡的认知束缚不了自己的失误。
人类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知偏差。
人类科技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自身以及自身如何产生的机理,就像一个孩子还不知道自己如何出生,也没有充分认识自己一样,人类文明很可能就处于这个阶段。
工业革命的后期就是科技革命,近几十年科技的飞速发展令人类自己产生了幻觉,似乎离无所不能已经不远了,过于自信导致将发展定为第一目标,殊不知在人类还很弱小的阶段,面临的依然是生存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在这个阶段面临突发灾害,首要想到的是保生存,而不是保发展。孰轻孰重很清楚,就不会发生信息扭曲的现象。
反思并及时调整,拼尽全力才能有所改观。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反思并不是第一位的,而没有反思就没有调整,将力量调整到最有利的部位,拼尽全力才能改变事物的走向。
人类过于自信。
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就没有受到过自然界的绝对威胁,而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在提高人类生产力的同时,也让人类沉浸于自己营造的气氛中沾沾自喜,盲目自信。
人类过于自私。
可以说在自然界人类没有一个朋友,除了家养的狗。
人类过于相信竞争。
人类过于相信竞争能够促进发展,而没有意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副作用,竞争促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快速形成了圈子,全球化不过是一个更大的圈子。竞争使得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在贫富差距的木桶效应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人类欠缺均衡的整体认知。
人类依据现有的认知去选择文化,而文化支撑着人类本身。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明已经摆在那里,里面有谦虚、低调、大度、周全、取舍、适度、仁慈、同情、忍耐、克制,很遗憾,现有的主流文化里没有这些要素。吃一堑长一智,才能选择更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的文化。
对于此次疫情,乐观也罢,悲观也罢,在群体是概率,在个体就是灾难。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体头上就是一块巨石,生存不仅是整个人类的问题,依然是每个人的首要问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MeLUHEBiuFnsJQV42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