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老照片述说着宜丰长青厂30年前的辉煌

2019-11-17   宜丰会长大叔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家乡的画卷,而这一段光阴故事,是属于6000长青人的魂牵梦绕。

是的,我就是长青人。我们的户口本上出生地是江西长青,长青就是我们的家乡,厂外是另一个地方。

/ 藏在大山里的保密工厂 /

50多年前,我们的存在属于国家机密。那是1966年,国营长青机械厂在宜丰县黄岗乡东坝落户,承接国防重要工业项目。

与其他所有的三线厂一样,长青人来自五湖四海。

一群满怀激情的军工战士,响应祖国的伟大号召,汇聚到深山里开创事业,成为了第一代长青人。

3号门岗

这是一片不为人知的山沟,厂主要生产五七高射炮。为了隐蔽,重要零件的生产区都设在了山洞里。

厂教育科

工厂没有名字,只有代号--206。很多人直到分配来之前,都不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

一条水泥马路,是当年通往厂里的唯一主干道,长长的小河贯穿了整个厂。

4号沟

6号沟

深山里的环境几乎是封闭的,当时的家属区分布在各个山沟里,依据地形命名为“一号沟至九号沟”。

办公大楼前自行车棚

厂区水泥路又宽又直,家家都有几辆自行车,每次上下班都能见到由自行车汇成的长龙。

办公大楼

厂医院住院部

直到80年代末,长青厂才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长青厂自带光环,走出去一说是“长青人”,所有人都刮目相看,那时只有省里干部的子女才能进厂。

职工食堂

206作为军工厂,归国防科工委五机部直管,一应设施都是最优。

为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办了大集体小集体俗称家属工厂

长青厂从备战角度规划,厂区、厂房都是参照苏联的设计安排。

这样的单身宿舍共有6栋

工人俱乐部

图书馆门口,运动会出发前

我们有自己的医院、食堂、电影院、学校、澡堂、电视塔、工会、车队、派出所等等。

90年10月14日 9对青年职工集体婚礼

工厂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基本上不用出厂区,人的一辈子都可以在厂里度过。

/ 快乐的工厂生活 /

“职工家属同志们,早上好!长青厂广播站现在开始第一次播音,首先,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

每天6点高音喇叭放完起床号后,总要听到这么一句话。

大礼堂里孩子们合唱

俱乐部组织职工跳舞

为了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厂里自设有图书馆、俱乐部和大礼堂,条件配套说是七八十年代的富人区也不为过。

在没有礼堂之前,电影都是在厂里的灯光球场露天播放。

那是我们这班孩子的乐园,每次都拖着板凳早早地去放映区抢占好位置,银幕上的每个镜头都熟稔于心。

长青子弟十二届田径运动会

82年广播体操比赛

厂里学生的舞蹈、相声小品合唱、工会活动文艺汇演等等都在这举办。

别看三线孩子生活在大山沟里,见识方面一点也不差。最新潮的香港武打片,厂广播电视台会第一时间播放。

跑步第一名陈家鹤

军号放的都是些流行歌曲,或是通知大家领福利,中暑药、分鱼儿、分西瓜...

赛跑前一刻

习惯人们天南地北的各种普通话,也习惯大人半军事化的气氛。最喜欢看到厂里的军代表,他是我们一众孩子崇敬的对象。

北京工业大学函授毕业

从子弟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我们在这里度过了所有的童年与少年时光。

大山里的日子简单又无忧无虑,工厂就是眼中的全世界,那里有我们全部的过去,和曾以为全部的未来。

/ 工厂搬出大山 /

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缓和,三线建设逐渐趋缓。206厂也进行军品调整,改制作摩托50发动机、电风扇等民用产品。

没有军品只有民品,加上国家去产能,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长青厂开始走向消耗。

职工们在老厂举行盛大的欢送会

93年搬到宜春

我们走出大山的时候,是1992年。那一年我还在读高二,并不懂改制意味着什么,只是满心期待城里繁华的生活。

宜春新厂大门

工厂职工众多,从89年开始边生产边搬迁,搬了三年才算搬完。

刚搬到宜春郊区,我们还不能预料接下来一系列的变迁。带着满身的荣光,与对城里生活的向往迫不及待投入新的环境。

那栋气派的青砖大楼,粗壮的法国梧桐,跃进商店一毛钱9块的糖果,以为会像过去的几十年一样,只是换一种方式,长久地存在下去...

95年开始,厂里已经发不出奖金,到了97年,工人的工资都难以维持。很多人出去外地打工,由此也衍生了一系列夫妻分居家庭破散的故事。

自厂制作的电梯,二零一几年卖给了江特

一切虽早有预兆,但真正巨变发生在2008年。国营企业改制,工人退休下岗,工厂被拆分为多个私企。

至此,一代辉煌的长青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多年以后,我认识了很多有着不同成长背景的朋友,但始终感觉缺了点什么。

那种大集体长大的快乐,也许只有我们工厂子弟才能体会。那些许许多多珍贵的回忆,唯有用毕生岁月保存。

现在有时候迷迷糊糊午睡起,恍惚还是在八十年代的那个老老旧旧的院子。楼下的小伙伴大声的喊,“快出来玩啊,看我抓的蚂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