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不听劝、强迫症?处于人生重要时期的孩子,需要这样去引导

2019-09-03     育儿琦说

固执不听劝的孩子太令人头疼

“您好,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孩子现在3岁了,自我意识萌芽,很有自己的主见,对某些事情特别执着,只要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我和他爸爸有时候想帮忙引导一下,他都听不进去!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大大妈妈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来我家的糖豆,2岁前的糖豆特别好带,能吃能睡还不哭闹,十足的天使宝宝。但这像美梦般存在的一切在他2岁后却戛然而止了——他的自我意识像在一夜之间突然觉醒了,之前还软萌可爱任大人怎么逗都开心的孩子,转眼就变成一副无比难搞的熊样子:

  • 在上楼梯时,他一定要走在我的前面,若是我不小心先走了,纵使已经上到楼上了,也要下来重现跟在他的后面再上一次;
  • 衣服上不能有一滴水,若是发现有小水滴滴在衣服上了,立即会要求换衣服;
  • 吃的饼干不能弄断,香蕉要吃完整的,若是发现食物有残缺,那一定要换个完美的才行;
  • 睡觉的时候要自己盖上毯子,若是别人帮他盖上了,他就会大哭一场;
  • 睡觉前一定要看绘本书,我也支持,但人家只看20本绘本书中的那一本,不能换,换了就大哭。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反正他自己心中有一套规矩,若是遵守了,他就会化身小天使笑给你看,一旦现实与他的标准有了冲突,他立刻会化身小恶魔缠着你。

之前还觉得自己遇上了天使宝宝而沾沾自喜呢,结果在他2岁后,我才发现是我高兴得太早了……

几乎所有2岁左右的父母都因类似的事情头疼过——孩子坚持的基本上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怎样去处理家长自己也很矛盾:

  • 由着他吧,会有一种被孩子耍得团团转的感觉,觉得自己没有家长的样子,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惯着孩子了”。
  • 不要孩子那么做吧,孩子若真闹得没完没了了也不太好,那些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拒绝孩子又显得太不近人情了。

面对孩子执着的行为,父母究竟该拒绝呢?还是该纵容呢?

在此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天使宝宝为何会变为“强迫症”吧。

“秩序敏感期”了解一下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在1~3岁时,会有一个由内到外的秩序感转变,在转变完成后,孩子就会将秩序感扩展到外在的事物上。

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总结出一套近乎苛刻的秩序:行为发生的顺序,物品摆放的位置,物品所有权等等,都要按照他“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运作,孩子会在这一系列的“秩序”中,感受到安全与可控。

若是事与他们心中的“秩序”相违背了,他们会感觉世界变得“不安全”与“不可控”。这有点类似于曾经的那些国企工人,本以为可以拿铁饭碗吃一辈子,突然收到自己下岗的通知,那种“世界秩序崩坍”的不安与焦虑,现在的我们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那些主见很强又执着的孩子,也并不是他们存心想要“搞事情”“任性”“无理取闹”,而是一种真切的心理需要。可以说这种行为,是随着孩子年龄及智慧的增长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秩序感”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 你想要孩子日后成为一个思维能力很强的学霸吗?
  • 你想要孩子日后成为一个懂得审美,拥有艺术气息的人吗?
  • 你想要孩子日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道德伦理的人吗?
  • 你想要孩子日后成一个积极向上,懂得自律的人吗?

若是想要,那就请尊重孩子在秩序期的表现吧!

因为孩子在心中建立的一些“秩序”,对于他们去理解并适应这个世界是有帮助的,这对孩子认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举个例子:孩子经常看到妈妈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于是在他心中会慢慢建立起“垃圾要扔进垃圾桶”这个秩序,之后他会尝试去实践这个秩序——把他认为是垃圾的东西都扔进垃圾桶,若是不让他扔他或许会哭……

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观察(妈妈把垃圾扔到垃圾桶)——总结“公式”(垃圾需要被扔进垃圾桶)——尝试套用“公式”(把自己认为是垃圾的东西扔进垃圾桶)

只是孩子能力有限,有时是观察得不够全面,有时候是总结得不准确,有时候是套用得太生硬,并且又无法理解这些“公式”存在的意义以及重要的程度,所以才会有后来一系列不可理喻的行为。

所以,孩子在秩序期的行为,就是一种认识世界并逐步适应世界的行为,只不过很幼稚很初级,但孩子在维护自己秩序感的过程中,会深深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刷足了存在感,这样让他们由衷地感到快乐。

而这种“符合他们秩序”的快乐,若是得到他人的肯定,孩子会往进一步推而广之。在他们逐渐长大后,能够更加敏感地感受到“符合自己逻辑推理”的快乐,“符合自我定位”的快乐,“符合审美、道德”的快乐,最终成为一位五好青年。

意义还是很大的,不是吗?

秩序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处于秩序期并不只会让孩子去惹麻烦,它也是“套路”孩子的好时机——有些执着与坚持,你其实也是很想要孩子拥有的,例如:

  • 吃饭前坚决要洗手
  • 睡觉前坚决要刷牙
  • 玩过玩具后要坚决收拾好
  • ……

这样执着的孩子,你也很喜欢是不是?

所以,这些习惯最好于孩子在秩序期之前,也就是在1左右就让孩子开始有,并且每天不间断坚持下来。等到孩子到了秩序期,自然就会把这些事情当做是生活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且坚定不移的做下去。

此时,为人父母的我们也要严于律己,避免孩子养成一些“奇怪的秩序”。

当孩子的“秩序”影响到了生活该怎么办

虽然孩子的秩序感对他整个人生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当孩子执着的要求超出了父母的能力时,或者压根无法满足他时,场面还是很令人崩溃的:

假如大家出门在外,孩子坚决不用公厕,一定要用家里的马桶,并为此憋得大哭该怎么办?

公厕不适应,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解决啊,先强制让孩子排泄了,之后再转移注意力慢慢安慰吧,只是在此过程中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就好,经历过几次后,孩子建立了自己的“新秩序”,自然就知道出门在外是用不了自己家马桶的,也就逐渐适应了。

对处于秩序期的孩子,理解归理解,但反应不要过大,尽可能的去满足孩子,若是花费太大,达到了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那么破坏一下孩子的秩序也不是不可以的,只是在孩子崩溃的时候尽可能补偿或安慰他就好。

秩序敏感期的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孩子在1~2岁时会出现秩序敏感期,2~3岁时达到顶峰,3岁之后就逐渐变弱,4岁后虽然还有对一些事情的执念,但也不会过于固执了,5岁后能听懂得道理多了,也就很好与之商量了。

总之,秩序敏感期是一个阶段性行为,孩子闹得再厉害,也并不意味着他会长为一个蛮不讲理的人,我们依然可以静待花开——期待孩子在长大后的通情达理。

所以,我们要多理解一下处于秩序期的孩子,毕竟“世界动不动就崩塌”的滋味并不好受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K0GNm0BJleJMoPMROQ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