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一直以来都有人问我说:“我家孩子特别爱动,只要是醒着那就一刻都停不下来,他是不是有多动症?”
我问孩子有多大,答曰,9个月
听到这个回答,我突然就感觉像是被噎住了一样,脑子里不禁闪过一连串的省略号……
我觉得许多父母更甚至是教师对“多动症”的理解只停留在了字面意思上,一旦孩子动得比较多就立刻怀疑孩子是“多动症”。
这就属于望文生义了,多动症的学名叫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其实是一种注意力缺失的问题,多动症孩子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就算他对某件事感兴趣,很想要做下去,但是依然没有办法始终保持专注,从而导致学习困难。而“动得多”只是众多多动症症状中的一种典型表现而已。
那么,多动症到底都有哪些表现呢
1,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经常走神,很难集中注意力
听不到别人对他说话
在做一件事情时非常容易分心
不听指令
不会整理,物品摆放杂乱
总是不记得重要的事情
总是丢三落四
不愿意做费精力的事情
无法快速准确地明白一段话的意思
2,好动的现象:
特别好动,似乎不会停止
总是不停地说话
无法安静的玩耍
不分场合的乱跑或攀爬
3,冲动的现象:
别人还没提完问题就着急回答
没办法等待
做事不过脑子,特别冲动
无法控制情绪
总是会打断别人的说话
嗯……看完这些,大家是不是心中一凉,感觉全都对上了?
天啊,我就知道,我家孩子果然有多动症
定性多动症,学界还有许多争议
先别急着定性哈!这些表现是需要有连贯性的,也就是你家孩子并不是一次两次有这样的表现,而是这个样子超过6个月,并且这些行为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特别消极的影响,才可能怀疑(注意:是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并不是由此确定一定有。
具体的还需要专业医生进一步的诊断,而诊断的手段也很复杂,除了会用到很多量表之外,还要依靠医生丰富的经验、专业的技能,在认真观察孩子的状态后才能真正的确诊。
并且,同是一件事情,国内外医生的做法也是不同的。相比中国的医生会建议你带小孩子做各项检测去诊断,北美的医生则通常不会建议带4岁以下的小孩子去做多动症的诊断,因为他们认为“没法长久专注”、“活泼好动”、“容易冲动”是学龄前儿童共同的特征,很难把这些因为年龄而导致的不成熟行为与多动症症状区分出来,就算是领域专家,也几乎没办法给4岁以下的孩子下多动症的诊断。AAP(美国儿科学会)对于多动症儿童的诊断指南也只限于4~18岁之间的孩子。
关于4岁以内多动症孩子该如何诊断、治疗,学界还有很大的争议。激进的医生有给小孩子用药的,但反对的声音特别多——一是容易误诊,二是药物的副作用不明确,所以主流学界还是主张不去诊断和治疗4岁以下的儿童。
4/5岁的正常孩子各方面发展会逐渐趋于成熟,相对3岁前会比较能够专注、比较能够坐得住、比较能够控制情绪了,但若是这个年龄段的多动症孩子的行为还是和2/3岁的小孩子一样没有改善,那多动症的症状就比较能够凸显出来了,更加不容易被误诊了。就好像浪潮褪去,才能更容易便认出留在岸上的砂砾一样。
综上,至少在孩子4岁之前,你怀疑孩子多动症的事情,那纯粹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至于害怕9个月的婴儿有多动症什么的,那真的是想太多了……
但小孩子确实是好动到让父母怀疑人生啊,简直难带得要命该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嘛,你需要的是“每日三省吾身”:
给孩子放电了吗?让孩子撒欢儿了吗?带孩子出去遛了吗?
你家孩子憋着一身的精力无处发泄,恨不得飞上天把天跺个窟窿,他要是能坐得住才怪呢!
我家糖豆之前在家里压根就待不下,而我在家也没办法跟他和谐相处超过2个小时,必须风雨无阻的出去遛,到了冬天还得满世界的给他找各种室内游乐场;若是胆敢待在家,那就是每半个小时制造一个废墟现场,真是恨不得把房子拆了。说实话,当时我也怀疑他有多动症。
快3岁时,曙光来了,糖豆在家里突然也能安静的玩儿好一阵子了,天气不好也不闹着出去了(激动得我热泪盈眶啊有没有!),但是每天依然需要有消耗体力的活动,若是不把他的体力耗尽,他屁股上就像长钉子了一样,就算给他个Pad他也坐不住。
如果天气条件实在不允许出门的话,我也会想办法在家里给他放电——先让他做一些消耗体力的游戏,像是捉迷藏啊,跟着音乐蹦跳啊,搬东西啊,扔球啊,帮我做家务啊等等,看他有点出汗,有累的感觉了,再坐下来玩玩积木或拼图什么的,就比较能够专注了。
看到当时多动的糖豆现在已经变身成了可以看书、写字、画画超过半个小时的孩子了,老母亲也是甚感欣慰。
正确看待多动症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孩子好动的问题都会随着长大而消失,孩子患多动症的比例还是挺高的(中国儿童多动症发病率在3%~13%,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发病率),如果你发现孩子4/5岁了,依然会有注意力难以集中,过于好动,情绪冲动等问题,并且到了严重影响生活和社交的程度,还是要尽快就医的。
就医的目的不是给孩子扣上“有病”的帽子,只有确诊,真正的知道孩子的状态,才能更加了解他的心理与行为,更能用正确的做法,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生活与社交。
多动症的孩子是先天基因的问题,并不是后天教养方式导致的,就算孩子真有多动症,家长也不必因此而自责。
愿每个好动的小朋友,最终都能享受到专注做一件事的乐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r8Eem4BMH2_cNUgot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