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深山兵工厂,有一代职工的乡愁,还有他们叶落难归根的暮年

2019-08-11     独家档案

从1964年开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国家在河南等13个省份的崇山峻岭间展开了规模巨大的“三线”建设。延续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洪流中,河南境内建成了近200个军工企业和工程。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军企业传统优势的慢慢消退,职工们曾无比自豪的优越感也消失了。现在,虽然地处深山的绝大部分“军工城”萧条冷清,但“三线人”留下的三线精神却弥足珍贵。

拥有13个分指挥部的531工程,东西跨度近100公里,南北宽度近50公里,横跨济源、孟州、洛阳吉利区三地,是我国建设的最大的火炮厂。出于安全和保密考虑,这个庞大军工基地选址在太行山南侧的沟壑之中。

昔日人迹罕至的王屋山下,涌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多建设大军和来自河南各地的民兵团和建筑工人。没有地方住,有的就在山坡上搭个帐篷。

在531工程一分部桥墩上上,依然可以看到上边镌刻着的“要准备打仗”字样。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对531工程实行有效的管理,国家决定在其管辖范围内成立地市级的河滨市。后来,531工程停建,河滨市也成了一纸空文。

再后来,河南省决定在531工程范围之内成立济源工区,地市级,下设各级管理机构。那时,济源工区办公楼已经建成,工区文工团也已成立,后来又因故不了了之。

1992年,马保清调入郑州中原制药厂,2009年退休。不管他们身在何处,在兵工厂的这段日子,已经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从部队复员分到东北某兵工厂的徐继民,被抽调到位于河南省南召县皇后乡群山怀抱中的国营红阳机械厂工作。当时,徐继民工资比较高。他姊妹多,家庭生活困难,家人也没少跟着沾光。

现在,徐继民每月领着2000多元的退休金,夫妻俩至今仍住在40多平方米的职工公寓里。一个儿子在红阳厂上班,一个儿子在外打工。

上次回豫东回老家,徐继民发现家乡变化很大,一些农村的亲戚开着小汽车,有的在县城买房,这让徐继民有一种失落感。

雄踞在南召县太山庙乡深山里的原国营东风机械厂,是一个省属迫击炮弹厂,设计年产迫击炮弹5万发。

1967年5月,30岁的山西国营763厂技工刘应保援建东风厂。1969年底,该厂生产的迫击炮弹试射成功,刘应保曾担任东风厂火控机械车间副主任。1982年,东风厂停产,开始上马钢瓶生产线。1992年,刘应保退休。

从南召县原国营向东机械厂退休的孙师傅,居住向东厂家属区一个40多平方米的小居室里。他每月退休工资是1800多元。退休后,孙师傅买了一辆三轮车拉客,每月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孙师傅经常会拉一些来向东厂的外地人,热心的他就当起了向导。

一个军工企业,就是一个城市部落,除有大规模的厂房、办公楼外外,还有各自的职工宿舍、文化宫、电影院、溜冰场、游泳池、舞厅、医院、学校、招待所、邮局、银行、派出所等配套设施。

1980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缓和,河南军工企业开始“军转民”。

1984年3月份,河南省三线调整改造工作拉开序幕,开始把位于深山区的三线单位整体搬迁到中心城市。经过20年的努力,我省先后对39个项目进行了调整,从山区迁出三线职工4万多人。

2003年,根据国家军工企业改革脱困的精神,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文件,除个别企业进行改制外,其他地方军工全部实施政策性破产。至此,河南地方军工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些已经离世的“三线人”,有的魂归东北等故乡,有的就葬在兵工厂附近的山坳里。每年春节和清明节时,他们的后代就从全国各地回来祭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1QPgmwBvvf6VcSZ53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