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三次进疆,一次万人空巷,一次刮起旋风,一次更厉害

2019-09-07     独家档案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中,有近40%的兵团人的老家在河南,他们喜欢听河南戏,喜欢看《梨园春》。2000年以来,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三次进疆慰问演出,一次次在新疆刮起豫剧旋风。

1999年7月,河南省举行的首届河南产品乌鲁木齐展销会和项目洽谈会(以下简称“乌展会”)取得圆满成功。河南省在筹备参加2000年乌展会时,提出了“豫剧进疆”的设想。2000年7月,河南电视台《梨园春》首次赴疆,便引起轰动。

据媒体报道,乌鲁木齐市售票口处排起长龙,演出场场爆满,一辆辆满载着兵团职工们的卡车从驻地开往乌鲁木齐。

创办于1994年的《梨园春》,是中国最优秀的电视戏剧栏目,不但创下了收视神话,还屡次斩获奖项。

《梨园春》先后获得百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囊括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栏目还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

2006年6月5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接到一封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22团的信,内容是:1956年5月6日至6月15日,46列专列先后从郑州火车站出发,将5.5万名名河南青年送往西北的茫茫戈壁,他们占全国“支边”青年总数的四分之一。他们被分在了兵团农二师、六师、七师、九师等地团场。

那时,戈壁上一无所有,他们吃住在“地窝子”里,就是在地下斜着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坑,四周用土坯垒起矮墙,顶部用芦苇覆盖,芦苇上用草叶、泥巴盖顶。夏天,戈壁滩上的温度高达40多度。一夜大风过后,满床满身都是沙子。冬天气温在零下20多度,戈壁滩上到处是厚厚的冰雪,早晨起来的时候头上结冰。

50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青丝变白发,郑州到石河子,距离3100多公里,由于天高路远,有的从离开家乡那刻起,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去过。

说起老家河南,他们双眼含泪。他们想听听家乡戏,想见见《梨园春》的擂主们。5天后,河南省派出的艺术团来到兵团农二师22团进行慰问演出,在农二师引起轰动。

2008年5月份,受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托,《梨园春》在河南对口援助的阿克苏,举办了《梨园春》擂台赛和“中原魂·塔河情”晚会等活动。

那几天,阿克苏这个西部边疆重镇,人们像过年一样,欢呼雀跃。

2010年,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后,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地区和兵团农十三师。2011年7月10日,“豫疆情——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走进新疆哈密,走进兵团农十三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河南电视台举行。

“豫疆情”晚会以反映兵团精神、援疆精神为主题。

在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中,河南籍职工超过40%。在很多团场,普通话就是河南话。十三师淖毛湖农场四连是距蒙古国最近的一个连队,全连795人中,有97%以上都是来自河南。

2011年7月30日晚,在兵团十三师举办的“豫疆情”大型文艺晚会,是19个省市援疆以来,举办的一场最大规模的联欢晚会。

2011年8月21日晚,“豫疆情”大型文艺晚会在河南卫视精彩呈现,豫疆两地反响强烈。兵团领导对晚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河南援疆的一篇力作,在文化援疆方面,河南领全兵团之先。

兵团农十三师文联主席,《梨园春》走进新疆海选擂台赛协调组组长王善让在文章中写道:“梨园春来了,给新疆、兵团带来了文化的盛宴;梨园春走了,给边疆人民留下了欢声笑语。这是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它给哈密和兵团十三师乃至新疆人民带来的文化影响,将和豫疆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一样,源远流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Is5DW0BJleJMoPM0_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