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遗传率究竟有多高?家有糖尿病人,后代或将提前11年发病!

2020-03-18   大医本草堂

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如何让下一代不发生糖尿病?

遗传病是指人的遗传物质(主要包括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

每11个成年人里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全世界共有糖尿病患者4.63亿人,中国独占了1.16亿,位列第一。

大约1.2亿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在中国有56.0%的糖尿病患者自己浑然不觉,相当于6520万人,1/5的糖尿病患者年龄大于65岁,而目前中国65岁或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3350万人。

同时,每1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糖耐量受损,全世界共有3.74亿人已经成了糖尿病的“预备军”,中国也是当仁不让地贡献了5450万人。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均与遗传因素有关。病因学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

但是,糖尿病本身并不遗传,遗传的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也就是说,父母或祖父母等有患糖尿病的,其后代更容易发生糖尿病,为将来发生糖尿病打下了基础,属于糖尿病易感人群,但并不一定必须发生糖尿病。

因为糖尿病的发生,还需要具备另一个条件,就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如肥胖、感染、长期的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等。所以,即使父母双方均患糖尿病,其子女也并非一定发生糖尿病,但比普通人群更容易罹患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环境因素中,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戒烟、保持健康的体重等生活方式都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也有研究在探索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预防糖尿病的可能性,而遗传因素则主要通过询问家族史来评估——一言以蔽之就是:“你家里有没有人得了糖尿病呀?

家中有人得了糖尿病,你也应该要警惕起来!关心患有糖尿病的家人,也关注自己的糖尿病遗传风险,高危人群更应该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你远离2型糖尿病。早期诊断出糖尿病、早些接受不间断的治疗能够让你远离糖尿病相关的致命并发症。

我家就有糖尿病患者,我的风险到底有多高?

相信有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了解答这一问题,丹麦举国之力开展了一项研究,分析了家庭中父母和兄弟姐妹患2型糖尿病的人数和诊断时的年龄,对于其他家庭成员相应风险的影响。

这项发表在Diabetologia上的研究发现,家里患病人数越多、诊断时间越早,你的2型糖尿病风险就越高——爸爸50岁得糖尿病,儿子需要比别人提早11年就做好准备!

风险有多高,年龄很重要!

这项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et)的研究纳入了1995-2012年间居住在丹麦超过110万个家庭的200万名年龄在30岁以上未患糖尿病的参与者。

研究人员获得了这些参与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糖尿病患病信息,连续5年每年进行第2次血糖检测、6个月内购买第2次降糖药或购买第2次处方胰岛素被认为患上了糖尿病,这一方法被证明可以识别出96%的糖尿病患者。

同时,研究人员在参与者年满30岁之后纳入分析,有效地排除了1型糖尿病的患者。研究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4年,在随访的超过2400万人·年的数据中共记录到76633例2型糖尿病新发病例。

研究评估了110万个家庭超过200万人

结果发现,参与者家里的糖尿病患者越多,与参与者的关系越亲,参与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就越高。

与家中没有糖尿病患者的参与者相比,仅有母亲、父亲或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患有2型糖尿病,参与者的糖尿病发病率比率(IRR)最多不会超过2.34倍。当家里患有糖尿病的成员达到2个的时候,即父母或父亲/母亲+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患糖尿病时,参与者的IRR就可直接飙升至4倍。如果父母+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都有糖尿病,男性和女性的IRR甚至可以高达9.70倍和11.50倍。

此外,患病成员的亲疏对于风险也有影响,越亲近的人患病,参与者受到的影响越大。与父母或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患病,风险动辄倍增的情况相比,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患病,对于参与者的影响就相对有限,IRR最多只有2.05倍。

家里糖尿病患者越多、越亲,相应发病风险越高

家庭成员被诊断2型糖尿病时的年龄越大,参与者的IRR增幅就会越小。比如,相对于父母50岁得糖尿病的参与者,父母在80岁被诊断出糖尿病的人就能松一口气,因为其IRR相对低60%。

具体而言,父母在50岁或80岁被诊断为糖尿病的男性参与者,其IRR分别为3.98倍和1.42倍;而女性中的数据则为3.22倍和1.41倍。兄弟姐妹在30岁或60岁被诊断出糖尿病的参与者,男性的IRR分别为3.62倍和1.96倍;女性的IRR分别为3.10倍和2.07倍。

家人糖尿病诊断得越早,相应发病风险越高

研究人员进一步推算了家里有糖尿病患者时需要进行干预的“提前量”。对于母亲没有糖尿病的30岁男女而言,累积糖尿病发病率直到45-65岁时也仅仅稍高于1%;但对母亲50岁被诊断为糖尿病的男性而言,他56岁时的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就会超过2%,对于女性而言结果也是类似。

对于父亲完全没有糖尿病的45岁男性而言,他的累积糖尿病发病率直到65岁才会达到2%;但如果他的父亲70岁得了糖尿病,那么他就要提前5年小心起来。

如果他的父亲60岁或50岁就得了糖尿病,那么他就需要提前8年和11年就开始对糖尿病严防死守。与之类似,对于父亲在70岁、60岁或50岁得糖尿病的女性而言,累积发病率达到2%的日子分别会在64岁、60岁和58岁的时候到来,而如果家里没有糖尿病患者,她们的45-65岁时的累积发病率其实一直都不会超过1%。

父母得了糖尿病,儿女要早早预防起来

预防:管不了爸妈,先管好自己!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是遗传而来呢?显然不是,因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杨晓辉主任在《名医亲授:47个糖尿病防治妙招》指出:很多糖尿病患者,父母以及老一辈并没有糖尿病,也发生了糖尿病,主要与后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有关。

因此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遗传基因是不能改变的,要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

一定要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所以无论是否家人患有糖尿病,我们都要从小培养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油炸食品、各种甜食、甜饮料等高热量饮食的摄入,注意保护胰岛功能。

除了饮食以外,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运动,防止肥胖,保持乐观,心情平和,避免熬夜,及时解除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以减少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一家两代、三代甚至四代患糖尿病的现象,而且子代发病的年龄更年轻,甚至有病情更严重的情况,这通常被归为糖尿病的遗传。

更多关于糖尿病的日常预防调理,小编推荐你好好看看这门课——《名医亲授:47个糖尿病防治妙招》

原价99元,粉丝限时特惠39.9元,一经购买,永久回看!

点击下方免费试看课程



糖尿病的那些事情一次讲清楚!

糖尿病的常见疑惑+误区+防治妙招

这个课,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杨晓辉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丁毅主任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锋主讲的,拥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值得信赖。你的担忧和疑惑,他能提供科学详细的解答,以及可操作的糖尿病防治指南。

杨晓辉主任,有着丰富的治疗糖尿病经验,听他细细剖析“糖尿病”的秘密,你将轻松走出糖尿病普通人常犯的高频误区,避开多数人难以察觉的坑,少花冤枉钱。。

看完这些课,不仅能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饮食方案以及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等诸多问题,让你摆脱焦虑。

还能明白糖尿病足、糖尿病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血糖高分别有哪些表现,并且针对不同的人群,给出了对应的详细可操作的糖尿病防治技巧(吃、睡、补、按),以及对应的药物。

课程大纲


男女都适用,三大名医亲授,每天只花几分钟

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患糖尿病,提到糖尿病,很多人会觉得尴尬,甚至觉得自卑,总感觉抬不起头来,内心别扭......

这时,你可以选择在家先听听医生怎么说,戴上耳机就能随时随地观看课程,很私密。

只要在零碎的时间,花个几分钟就好,每天了解1个糖尿病小知识,防治糖尿病很轻松!

科学、靠谱、值得看,名医亲授,在家就能获得专家建议

最省心、靠谱的做法还是听听医生的建议。


现实中,很多人会问朋友,结果对方也只是道听途说。也有人会自己去网上查,然而又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分辨网上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结果一不小心就错信偏方,没效果还伤身。

可很多人要么没时间去医院,要么每次去都是“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很多疑惑都还没来得及问,就让回来了。

而这门课,就能解决你关于糖尿病的各种疑惑,怀疑自己糖尿病,想防治糖尿病,都适合看这个课。

糖尿病是可预防、可防治的。

在生活中,要改掉饮食、作息等导致糖尿病的不良因素,实在是太难了!可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该在护糖上多花点心思,防治糖尿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