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前不得志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死后受到尊重却与日俱增

2019-10-03   周忠应

文 庙 前 怀 思

周忠应


对古人来说,庙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崇高的,他们心目中的庙坛,是神与苍生的感应场,是进行人神对话与交流的圣域。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古时的坛庙已经失去了祭祀功能,更重要的是由于科学的昌明,现代人的世界观、自然观和生死观都大大有别于古人了。人们对祖先或先哲们的祭祀,多少带有一种理性的认识。他们在朝拜的同时,总是用目光洞开历史的厚重的门扉,去感受前人,继承前人。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以孔子为中心的儒家思想长期统治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其影响非常深远。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孔子家庭贫寒,学无常师,相传他曾拜过很多明师,向老聃学习礼节,向葛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习诗琴。青壮年时期,曾担任过司会计和管蓄牧的乘田等职。大约五十岁时,他由鲁国中部都宰升为习寇,摄行相事。后来,又因为官场险恶,他弃官周游列国,终不得志。晚年的时候,他致力教育,带徒讲学。同时利用空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将鲁史官所记的《春秋》进行修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自汉以后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的要爱别人,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论点。但是他还说,仁的前提是礼,没有礼便没有仁。因此“仁”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上,他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同时主张“有教无类”,首创私人讲学之风,打破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垄断。但他又鄙视体力劳动,反对门徒种田耕地。在政治上,他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同时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这位生前不得志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死后受到的尊重却与日俱增。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下令把孔子的故居立为庙,每年到了岁末就对他进行祭祀。那时,孔庙尽管只是不起眼的草屋三间,仅存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书等东西,却开启了历代尊孔的先河。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始,孔子所受的礼遇日甚一日。那时候,在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同时,对孔子的子孙的优待也成为尊孔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汉元帝开始,孔子的嫡系长孙都被封爵封侯。汉元帝当政时,孔子的十三代孙孔霸被为太师,成帝绥和元年,孔子的十四代孙孔福被封为殷绍嘉侯。平帝元年孔子受封为褒成宣尼公,这是皇家给孔子的第一个封号。东汉时期,光武帝、明帝、章帝、安帝者先后去鲁地祭祀,以表示尊敬。东汉末年,醒帝第一次由国家在首都洛阳为孔子建庙祭祀。

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被后人尊为“圣之时者”,并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孔子向来有“素王”之称,所受封号也逐步升级,由公加封到王,被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历代封建统治者一面对孔子思想进行改装,借以欺骗劳动人民,巩固其反动统治;又一面对孔子竞相推崇,在全国各地修建文庙,定期祭祀。

1046年,巴陵郡守滕子京为兴办郡学,造成就人才,决定将原有的岳州学宫迁建于牙城之东。据《巴陵县志》记载,当时朝廷左谏尹洙撰写的《岳州学记》高度评价了滕子京勤政爱民的情操,详细记录了文庙宏大的建筑规模和齐全的祭祀设施。自宋治平元年到清同治十一年(1064—1872)的800多年间,岳阳文庙先后修葺和扩建了30多次,使岳阳文庙的设施日臻完善,共有崇圣祠、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红墙、大成殿、露台、东西庑房、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照壁、礼门、义路等祭祀性建筑,以及岳州书院、文昌阁、明伦堂、教授廨、神厨、射圃等教育设施。如今岳阳文庙,只剩下了大成殿、东西庑房、大成门、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等。

孔子的思想已经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但孔子的一些先进思想和才华却仍然让我们崇敬,我们怀念孔子,瞻仰孔子,但更多的是捧起孔子的著作,从他哲理的文字中惮悟处世的哲学,去营造更高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