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陪伴!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做到这5点,才算“高质量陪伴”

2019-11-25     若兰妈咪的育儿日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教育、培养孩子是父母一生的重要课题。有人说:''血缘是生命的开始,而陪伴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期,爱和陪伴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孩子人格的基石。当孩子处于学龄前、童年期、青春期,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则,不利于其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孩子需要的不是“陪着”,而是“高质量的陪伴”

龙应台曾说过:“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错过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有效。”时间飞逝,孩子很快就会长大,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关键期没有给孩子有效的陪伴,必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是一名全职妈妈。在怀上若兰之前,我已经在职场打拼了9年,工作虽然算不上多么光鲜体面,但也做的顺风顺水。促使我下定决心做一名全职妈妈的表面原因是“没有人帮忙带孩子”,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我不想在孩子最需要我陪伴的时候扔下她。

但是,很多父母很苦恼:现在的社会生活压力这么大,自己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还有一堆的家务,哪里有时间用来陪伴孩子呢?

看来,对于陪伴,很多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很多人总觉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就是真的陪伴。事实上,陪伴,不仅仅是要“花时间”,更需要“花心思”。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家长自以为的“陪伴”,其实仅仅是做到了“陪着孩子”而已,其行为和意义根本达不到“陪伴”的要求。孩子需要的不是“耗时间”的“陪着”,而是生理、心理、精神、情感等多维度的有效陪伴。教育心理学也曾指出:''就陪伴来说,质量的重要性远超过数量。''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巧用“PEERE法则”,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陪孩子,光懂得“出力”还不行,还要懂得用“巧劲儿”,找到适合的方法,带娃才更省力。那么,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是什么样的呢?

哈佛大学曾经组织了一个叫做 Frontiers of Innovation (创新先驱)的社会创新项目,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项目叫做Ready 4 Routine,即“准备日常工作”,研究目的是帮助父母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陪伴质量、提升孩子的执行力。在这项研究中,他们提出了高质量陪伴孩子的五大法器:PEERE法则。

“PEERE法则”是5个英语单词首字母的结合,而这五个英文单词分别是:Pause (暂停)、Engage (参与)、Encourage(鼓励)、Reflect(反馈)、Extend(衍生)。家长只要拿这5条标准来要求自己,基本就可以保证做到高质量陪伴了。下面,若兰妈咪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巧用“PEERE法则”,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1、Pause (暂停) ——看见孩子的需求

高质量的陪伴,并不是意味着时刻陪在孩子旁边,而是要看见孩子的需求,并给以恰当的回应。

很多全职妈妈辞职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因为孩子的很多情感需求、情绪表达、内在认知,都需要被我们看见和协助,心智才能更完整、更健康、更茁壮的生长。可通常的实际情况是孩子想让妈妈陪着一起玩,妈妈却在忙着做家务,不仅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甚至觉得孩子是在“无理取闹”,责备呵斥孩子,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

很多父母很容易误会陪着就等同于陪伴,认为只要人在孩子身边就可以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孩子也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能判断我们陪伴他们时,是认真还是敷衍。一旦孩子觉得不被重视,那他们也会失望,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比如:大哭大闹、调皮捣蛋。

法国儿童教育学家卡特琳娜·盖冈在《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与孩子一起度过一些温暖、快乐、亲密的时光,带给他们活着的乐趣。用温暖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对孩子的爱意,是他们快乐的源泉,也是他们情感学习的启蒙课。当孩子感觉到被爱,就会在童年或成年后也有能力对别人表达和给予关爱。”

所以,妈妈们,当你陪伴孩子的时候,请把你手上正在做的事情暂时停下来,把你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被关注的、被重视的。

2、Engage (参与) ——加入孩子的行动

父母陪伴孩子,就是要当孩子生活中的局中人,而不是旁观者。孩子的学习,业余活动,家长要积极参与。只有增强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才能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积极地响应。

如果孩子开口邀请爸妈做游戏、玩玩具,父母尽量不要拒绝宝宝的请求,应该充满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家长应该多和宝宝互动交流,除非孩子进行的活动需要独处空间和冷静思考。

宝爸宝妈们在陪孩子时,要尽量活跃起来,要不然孩子玩,家长待着,一动一静,孩子会失去玩耍的兴趣。宝爸宝妈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游戏,比如摆积木、玩过家家等,要充分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这样会让孩子和父母更亲近。

天气晴朗的周末,宝爸宝妈们可多带着孩子到户外玩耍,一起散步,逛逛公园,跟孩子一起体会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3、Encourage (鼓励) ——支持孩子的想法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父母是永不对孩子失望的,决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家长一个鼓励的眼神,肯定的话语,认可的态度实际都是在孩子的心田里播撒自信的种子。父母是孩子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在孩子孤苦奋战的艰难道路上,父母的鼓励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孩子带来温暖。

陪伴的意义不是包办,是教会孩子独立。孩子受限于阅历和知识,思考的内容可能出现偏差。所以,当孩子提出某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时,当孩子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提出质疑时,当孩子研究出新奇独特的游戏玩法时,家长要肯定和认可他们的探索精神,然后以友善的态度与孩子做深入的交流讨论,引导他们接触新的知识,完善自己不够成熟的思考。

4、Reflect(反馈)——真诚交流想法

所谓陪伴,必是行为和语言都有所互动和交流。沟通交流,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了解更加亲密。

戴尔·卡耐基曾说:''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父母就应该要当孩子的好听众,听听孩子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家长也要学会向孩子反馈,交流想法,启发心智,增强与孩子间的联系,也更能增加亲子间的互动。

高质量的陪伴,是从细节出发,关注孩子的内心,和孩子产生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才能真正帮助孩子的成长。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空时间,静下心来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的想法,成长的困惑,在孩子迷茫的时候,引导他去思考,让孩子知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是一个人,父母会陪伴在他的身边,是他的依靠。

5、Extend (衍生)——扩展孩子的视野

衍生就是指演变而成,从母体物质得到新的物质。也许孩子本身的思维只是在单一方向上,这时需要父母给出更多的视角作衍生,才能开拓孩子的眼界。

最好的陪伴,是你在学习,而我亦不忘精进。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喜欢关注一件事的时候,父母不要当成看不见或不在意,不妨跟随着孩子的脚步去了解孩子在关注什么。给孩子讲述更多的相关知识,或者和孩子一起搜索资料,一起学习。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并不是用大段的时间教辅式地灌输孩子知识,关键是在家庭生活中零碎时间里,通过引导式的亲子互动,延展孩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孩子逐渐形成能胜任今后任何学科和职业的思考习惯。

陪伴,能让你见证孩子的成长,也能让孩子回头时看到父母的身影。这种见证会让你欣慰、满足,那个身影也可以让孩子温暖、感动……

未来终有一天,孩子将独自远航,希望到那时,你即便不能化作风为他扬帆,也能为他解开绳缆,放心的看着他开拔起航。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wJWpG4BMH2_cNUgOX9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