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先生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此可见,学校之最高者为大学,而学术之最高者方能称作大师。然而“古之学者必有师”,再厉害的大师也是有老师的。有这么一个人,他被称为“大师的大师”,他就是大师们的老师!他叫做叶企孙。叶企孙何许人也?他为祖国培养了79名院士,他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开创者,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者之一,是与梅贻琦、潘光旦、陈寅恪并称的“清华百年四大哲人”。
儒雅学者海外求学叶企孙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叶父是一位前清举人,从小便对他严格要求,悉心教导。叶父不仅国学造诣深厚,思想也十分开明,对西洋现代科学技术多有涉猎。得益于父亲的先进思想,少年时期的叶企孙在攻读传统经书的同时,也开始接触西方科学文化及应用,“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就是叶企孙的最好写照。
1907年,时年9岁的叶企孙进入父亲任教的敬业学堂读书,由此,先生的学习生涯拉开序幕。1913年夏天,清华学堂在上海恢复招生,叶企孙报考并被录取。
到了1918年,叶企孙获得了“庚子赔款”后成为了公派留学生,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当时带叶企孙学业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公认的物理学大师P.W.布里奇曼教授。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了2年后,于1920年6月,叶先生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并在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
叶先生为人儒雅随和,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君子气度,又有着先进创新的思维方法,可以说叶企孙就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并汇的优良产物。1921年,叶企孙和导师及他人合作用X射线精确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h,这一数值被物理学界沿用了16年之久。
1923年6月,叶企孙完成博士论文《流体静压力对铁、钴、镍磁导率的影响》,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4叶先生回国任教,这一教就是二十多个春秋。
叶企孙先是受邀担任南京东南大学物理学系的副教授,次年又担任清华学校大学部(后清华大学)的物理学副教授,1925年升任教授,并担任物理系主任。1928年清华学校改建为清华大学,叶企孙担任理学院的首任院长。
叶先生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为了开拓和促进中国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鞠躬尽瘁,他在培育科学技术人材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叶企孙一生为公为民为教育,终身未娶,无儿无女。孔夫子有弟子三千,却也只教出了贤人72人。而叶先生的弟子不足三千,成才的却接近百人。
在抗战前从清华毕业的著名学者、杰出科学家足有50多人,其中不乏我国各行各业、各个科学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人。
他们有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的开拓者王竹溪,有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钱三强,有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者赵九章等等。此后在抗战期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的还有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诸多著名科学家。
在我国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学生,有2人是他的学生的学生,还有2人的事业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叶先生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双腿肿胀,身体挺不直,这样的状态下他都念念不忘地呢喃道:“回清华,回清华……”
说到叶先生的晚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某些原因,叶先生的遭遇十分不幸,甚至曾沦落为乞丐,街头行乞,凄惨至极,以至于因病去世。先生一生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却未能安享晚年,实在是令人痛心。好在那个时期早就过去,国家会记得先生的杰出贡献,人们也会缅怀先生的伟大付出。
1990年,先生的朋友和学生以先生之名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叶企孙奖”,用以怀念先生和鼓励青年学子。1992年,王淦昌、王大珩、吴健雄等127名海内外著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联名者平均年龄高达72岁。1993年,清华大学的校庆特意在科学馆举办,期间展示了叶企孙的生平照片、手迹以及生平,参观者无不深感震惊和钦佩。2001年,叶企孙的传记《中国科技的基石》问世……
叶先生一生为了大义,令人高山仰止,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像先生这样的人能够站出来,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关注小编哦,我们会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