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王清远是成都大学的恩人,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如果说成都大学因为王清远而闻名全国应该没问题。
抛开王清远使成都大学闻名全国这个话题不讲,我们只谈王清远为成都大学带来了什么。
王清远,1965年出生于一个边远的小县城,后来在四川大学本硕毕业后出国留学,38岁后回国,在十一年间,从院长升为校长,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草根逆袭的案例。
在2014年以后,王校长就与成都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的成都大学还未更名,直到2018年,在王校长出任成大学校长4年以后,他的名字才由成都学院改为成都大学。可以说王校长为成都大学的更名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2014年以来,在校长王清远的带领之下,成都大学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可谓一路高歌猛进。不论是从校园的外观上,还是从学校的学科建设上,还是从各类人才的引进上,成都大学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
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成都大学在商业化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尤其引人津津乐道的是在校长王清远上任以后,成都大学的校控企业由原来的13家迅速增长为23家,短短的几年时间当中就增长了接近一倍。
另外从成都大学的企业招投标信息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其中一年的时间当中,招投标信息就达到了400多条。
但这里不得不遗憾地告诉王清远一个坏消息
而要说起这次的坏消息,时间还要向回追溯到2017年。2017年6月,在一次针对29所中管高校的专项巡视当中,有23所高校被指出存在校办企业管理混乱的问题和廉洁风险。于是全面清理高校所属企业,显得迫在眉睫。
而针对于这次高校企业改革大致分为三步走,2018年是先行试点,2020年全面推广,到2022年底前,原则上完成改革。
这意味着在2022年底以前,王清远校长带领成都大学辛辛苦苦创办的校控企业,不得不另谋出路,往昔的努力即将毁于一旦,成为梦幻泡影,这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其实高校创办企业还是有利有弊的。
1.利
为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
我们开门见山,不卖关子,高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高等院校有身后的校控企业作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财大气粗,自己挣的钱花起来也方便。
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直接拿到校控企业当中进行测试转化,进而试点推广推向市场,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省去了不少的审批谈判环节,可以说是简单粗暴。
2.弊
容易造成管理混乱和廉洁风险
学校本来是治学的地方,一般不应该有利益的瓜葛。虽然企业和学校都需要管理,但是这两者在管理上大不相同。
一般而言学校可谓是两袖清风,没有什么所谓的油水可捞,但对于校控企业就不一样了,往往存在着大量的资金流,用学校的管理模式去管企业,大概率上会出现问题,另外还会出现廉洁风险。
学术不应沾染铜臭
学校应该是严谨治学的地方,不应该是挖空心思挣钱的地方,学术不应该沾染铜臭。
另外而言,比如拿校长王清远来说,他在成都大学任校长的期间,既要抓学校的管理,又要搞科研冲击国家自然科学大奖,还要发表SCI论文,还要管理校控企业,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劳可不好。
高校企业可能的出路
1.关停并转
既然高校与企业相剥离成为必然的趋势,把高校所控制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也是一种方法。对于效益不好的可以关掉,对于管理有问题的可以停一下。其他的可以转为国有或者是转为私营。
2.一卖了之
2020年全国有众多的知名院校排队卖起了企业,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大学。可以说对于校企分离,企业从高校身上剥离开来,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一卖了之,永绝后患。
编者寄语:
但是话说回来,回到成都大学与成都大学的校控企业上来,王清远为成都大学和成都大学的校控企业付出了不少的心血,而到2022年以前,这些企业即将离他而去,往昔的努力即将付诸东流,确实令人感到可惜。
今日话题:你对成都大学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怎么看?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喜欢我的作品,请帮忙点赞转发。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qxWI3gB8MnI47IjuOH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