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快人心,教育部剑指“唯论文”问题,或将改变为西方打工局面

2020-12-16     王老师教育说

原标题:大快人心,教育部剑指“唯论文”问题,或将改变为西方打工局面

原清华副校长施一公曾经说过:我们的SCI论文给谁看?实际上都在免费为西方打工。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另外一个统计数据更令人震惊,中国每年用于在国外发表论文的费用,相当于每年为美国送去一艘航空母舰。而回过头来,当我们想要阅读自己写的文章的时候,反而要付费。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免费为西方打工,甚至付费发表论文,还成了倒贴,这种怪现象何时才能止呢?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中国已经强大,经过新冠肺炎的考验,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巨大的一步,我们应该充满民族自信。我们没必要非得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我们没必要非得获得美国人的认可。我们的论文应该更倾向于研究解决于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这里首先希望我们的科学家、学者率先挺起民族的脊梁,不要为一点点的学术指标而折腰。

教育部剑指“唯论文”

面对“唯论文”的不良导向,教育部也终于发声了。12月15日教育部印发意见,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意见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不得为追求国际发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国,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得将ssci cssci等论文收入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不得将ssci cssci等论文收录数据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

我想教育部的这一意见,无疑为那些精于钻营,投机取巧的不良学者戴上了一个紧箍咒,同时也为那些扎根基层着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者送来了福音,这个意见或许将改变学术上为西方打工的局面。

唯论文的危害

1.劣币驱良币

鼓励坏的,实际上就是在打击好的。如果我们默许那种论文至上的不良导向,实际上就是在否定那些扎根基层,真抓实干,着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者。到最后谁还愿意去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呢?

2.论资排辈

简单的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判断学者的地位,这难道不是论资排辈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时代在变化,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

3.学术风气浮躁

有的人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使中华民族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成为可能,有的人获得诺贝尔奖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然而他们的论文却寥寥无几。而有些人在有限的学术生涯里,却发表了200篇乃至500篇论文,他们真正的贡献在哪里?

结语:

中国早就已经强大了,经此一“疫”,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我们要拥有民族自信,我们要为自己做研究,而不是为了迎合西方的标准。我们做研究要解决自己国家的实际问题,而不再为西方打工。如果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请帮忙顶起来。

在这里你能看到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逻辑,不一样的视角,如有雷同,不胜荣幸。文章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冒犯请多多包涵。关注我,了解更多教育资讯,分享更多教育知识,讨论更多教育话题。(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3Q-a3YBF7MU6wDE3L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