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影君
10月4日,今年最受期待的电影,很可能没有之一 — 《小丑》正式在北美及部分地区上映了。
《小丑》势如破竹,以9350万美元的首周票房开画,无悬念摘得票房周冠军,一举打破全球影史10月开画纪录,将《毒液》去年同期创下的十月开画票房纪录(8025万美元)提升了16.5%。
截至目前,上映5天,《小丑》全球累积票房已达2.5亿美元,对于这部制作成本5500万美元的R级片来说,已然回本了。
《小丑》海报
其实,《小丑》这能有样的票房成绩,并不意外。
早在《小丑》上映前,这部电影就已造足了声势,连宣发都省事儿了 —
全球首映后口碑炸裂,IMDb开分直接飙到了9.9分,史无前例,目前IMDb评分“跌至”9.0,有近17万人打分;一举拿下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狮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超英漫改电影;来年奥斯卡的头号种子选手…
IMDb 9.0
名气有了,热度有了,金狮加持,逼格也有了,万事俱备,只等上映后大卖特卖。
没想到的是,《小丑》在上映期间,又火了一把,尤其是在美国。
怎么火的呢?
原来,美国军方发出预警,表示在电影《小丑》上映期间,很有可能会发生大规模枪击案,请各影院做好预警措施,也有FBI情报员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发现了个别极端分子利用《小丑》这部电影的煽动帖。
部分美国院线接到“安全通报” — 谨防有心人士趁机制造大规模暴乱。纽约个别影院,专门配备了安保人员 — 全副武装,严阵以待,就连观众也必须接受安检才能入场。
美国最大的独立连锁电影院Landmark已正式发布声明:禁止观众戴小丑面具入场观看《小丑》,电影院高层表示,“此举是希望观众在看电影时能够更加安心”。
且不论这些消息的真假,既已传出,必定事出有因,自然有人愿意相信。民众、影迷、各地警察,片方和院线,在《小丑》上映期间似乎都紧绷着神经。
这些“预防措施”也再一次把《小丑》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只是这一次,人们关注的不是电影,而是电影里的“小丑”。
《路透社》的报导一语中的,“《小丑》的上映令人害怕”。
01.7年前的噩梦
这部由于“宿醉”系列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执导的《小丑》其实不属于DC宇宙,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80年代,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亚瑟·弗莱克是一个失意的喜剧演员,在现实的重压下精神逐渐崩溃,之后成为了一名反社会人格的恐怖事件策划者。
亚瑟带上小丑的面具,把整座城市当成了游乐场。当他笑的时候,笑声像是从他的肺里喷涨而出,全身都在嘎嘎作响,可他的眼神看起来分明是痛苦的,无奈的,也好像是在哭泣。
这样的一个故事,不免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小丑 — 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希斯·莱杰。
《蝙蝠侠:黑暗骑士》
如今美国民众对《小丑》的恐惧,其源头正是7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噩梦。那场噩梦的缔造者,在当时被认为是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
2012年7月20日凌晨,诺兰导演的“蝙蝠侠三部曲”终章《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首映。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的购物中心世纪16电影院(Century 16),就在影片第一个开枪的画面出现时,观众席冲出来一名蒙面男子,他投掷了一枚催泪弹,遮挡了观众的部分视线,随后举枪扫射,最终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伤。
这是在2016年奥兰多夜店枪击案前,美国历史上在和平时期伤亡总人数最多的枪击事件。
这名蒙面男子是24岁的詹姆斯·伊根·霍尔姆斯(James Eagan Holmes),在被警察逮捕的时候,他说自己特地把头发染成了红色,因为自己就是“蝙蝠侠系列电影”里的“小丑”。
詹姆斯·伊根·霍尔姆斯(左)
此事过后,主演蝙蝠侠的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也到案发地向遇难者献上鲜花,他也曾在访谈中提过,“因为那件事,我一直不敢再看《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2015年8月8日,“奥罗拉枪击案”宣判,凶手詹姆斯·伊根·霍尔姆斯被处以不得假释的无期徒刑。
“奥罗拉枪击案”遇害者家属
“奥罗拉枪击案”当时在美国社会引发了巨大争议,而矛头也直指诺兰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关于“暴力电影模仿效应”的话题一时间甚嚣尘上。
外界认为电影借小丑这一角色,将反社会行为过度美化,将犯罪行为浪漫化,使得娱乐文化与社会现实产生了“交互影响”。
7年过去了,“奥罗拉枪击案”的幸存者和罹难者家属没有忘记当年的悲剧,他们认为这部最新的《小丑》同样暗藏着危险因子。
于是,这些人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给华纳,信中说,“就算电影只让一人动了模仿的念头,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他们的诉求倒也不是要让电影下线或是停映,而是希望华纳能担负起社会责任,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去限制枪支,维护治安,创造能安心居住的社会。
因为这个要求,最终在当年枪击案的发生地 — 奥罗拉市,所有的影院将不会放映电影《小丑》。
02.现实中的哥谭
有美国网友说:如果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的话,那么美国不就是现实中的哥谭市吗?
《名利场》有篇文章曾指出,“在当下美国的社会环境中,酿成这些惨剧的原因,是有部分人脑海里住着一个对社会心怀不满的白人男性 — 他们逐渐黑化,转向暴力,进而实施报复”。
很显然,人们害怕《小丑》这部电影中的小丑会成为黑化过程的催化剂。
在美国,时常会有人装扮成小丑出没于人群集中的车站和公园,莫名袭击路人,惊吓小孩子,搞一些恶作剧,这种行为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小丑恐惧症”(Coulrophobia)。
直接受此影响的,是那些真正负责逗人开心的小丑,包括派对小丑,马戏团小丑,以及医院里为病患表演的小丑,甚至会有家长因为易拉宝上的小丑,而拒绝带孩子去吃麦当劳。
对于电影《小丑》和“小丑”这一角色的声讨,渐渐上升到了社会议题的高度。
面对舆论的狂轰滥炸,《小丑》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表示很委屈,他认为这很不公平,“有些事情的发生,不能归咎于电影本身”。
电影的出品方华纳也随之发声,“《小丑》这部电影以及角色存在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宣扬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并且电影不曾将小丑塑造成一位英雄。电影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创造与艰难现实对话的可能”。
电影没那么可怕,电影也没那么大的威力。
当电影可以劝人向善,可以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时候,多数人会觉得功劳不全是电影的,更多属于现实中众人的付出;
可一旦作恶的行为与电影沾边,电影便成了众矢之的,似乎罪魁祸首就是电影。
这样的锅,电影不背。
03.影院暴力事件
诚如我们所知,美国允许居民持枪的历史很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为大量反社会分子提供了“便利”。
《好莱坞报道》曾经盘点过一系列发生在美国电影院内的暴力事件:
1979年,美国黑帮电影《战士帮》上映,在棕榈泉的一家汽车戏院里,美国黑人帮派Blue Coats和白人帮派The Family发生了冲突,随后双方成员拔枪射击,The Family中的一位成员中枪身亡,年仅19岁。
《战士帮》
1991年,《万恶城市》上映,这部关于毒品交易的黑帮电影同样引发了流血事件。
位于旧金山的一家影院,一名十八岁的少年在排队买票时,杀害了另一名十九岁的少年,骚乱持续了两个小时,超过1500人参与其中,多人受伤,十余人被捕。
《万恶城市》
同样是在1991年,导演约翰·辛格顿的半自传性电影《街区男孩》上映,在美国各地都有骚乱,造成芝加哥一名二十三岁男士中枪身亡,还有三十三人受伤。
《街区男孩》
2006年,电影《X战警3:背水一战》在巴尔的摩上映时,一名二十五岁的学生,对着影院内一名六十二岁男士连开四枪,分别瞄准了手臂、胸口和头,当场身亡。
随后肇事者很淡定地走向大堂,把枪放在柜台上,让经理叫警察来。
《X战警3:背水一战》
2008年,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于圣诞节上映,这部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温情电影,也导致了意外。
一名男士因受不了影院内另一名男士说话太响,竟直接向其开枪,但并未打中。
随后他若无其事地坐下继续看电影,直到费城当地的警察到达,并以谋杀、严重袭击、违规携带武器等多个理由将其逮捕。
《本杰明·巴顿奇事》
2009年,电影《我的血腥情人节》上映,影院24岁的警卫在观众退场时,用一把折叠刀刺伤了一名16岁的男孩,原因是这名男孩无视警卫的指令,还对他出言不逊。
《我的血腥情人节》
2010年,电影《禁闭岛》上映,一名男士在影院内抱怨一名女士打电话声音太大,散场后,这名女士的男同伴用温度计刺入先前抱怨者的脖子。伤者被送入医院后,行凶者也被逮捕,判了40年。
《禁闭岛》
2015年7月23日晚,美国一家影院发生枪击案,当时电影院正在放映喜剧电影《生活残骸》。
枪手是一名59岁的白人男子,他一共开了13枪,造成2人死亡10人受伤,随后自杀身亡。
《生活残骸》
看电影看到自杀的事件,也有。
2009年4月6日,有人在观看午夜场放映的电影《守望者》时,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坐在后排的角落里,并未造成其他人伤亡。
《守望者》
将这几起事件排列在一起,其实不难看出,这些电影是没有规律可言的,也涵覆盖了多种类型片,甚至还有喜剧片。
可以说这只不过是巧合,但相比于这个简单的结论,人们似乎觉得,把这个罪名扣到电影上更有趣些。
电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04.电影是一面镜子
美国影评人艾米丽·范德沃夫在评价《好莱坞往事》的一篇文章里这么写道,“如果电影制作人需要顾及观众在观影后可能遭遇的种种糟糕情况,包括道德困扰。那么,任何有价值的艺术都不会被创造出来”。
这样的评论,同样适用于《小丑》。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电影只是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世界,而不是在塑造世界。只有尽可能呈现出真实的世界,这样的作品才能击中人心”。
“电影只是一面镜子”,这句话我们听过太多次,可真到了需要这句话的时刻,却被选择性忽视了。
《盲井》的导演李杨在“一席”的演讲也讲过同样的话,他说“电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就像他的电影《盲井》所拍摄的那些魔幻现实主义底层状况,其实在电影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也就是所谓的“盲井式犯罪”。
导演的职责是把电影拍好,他并不打理社会治安。
艺术,是在思考理想世界该是什么样,它不是现实世界的附属品和衍生物。
可怕的不是电影,而是现实。因为有些事,早在电影之前,就已发生。
“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内心住着什么,便会在电影中看到什么。
透过电影这面镜子,有些人看到了光芒万丈,有些人只看到了阴沟蛆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