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仅有的7座皇后陵,全部由清朝修建,还分成三个等级

2019-09-28     后宫地图三千

满清王朝的独创:皇后陵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上)

这一讲介绍清代的皇后陵。顾名词义,皇后陵就是埋葬皇后的陵寝。前面介绍过,清朝的皇陵是仿照明代陵寝制度修建的,但明陵中,并没有皇后陵。所以,皇后陵是清代的独创。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难道明朝没有皇后吗?为什么明朝没有皇后陵呢?

我们知道,皇后作为皇帝的女眷,她们去世之后,棺柩要陪伴在皇帝陵寝之中,也就是说,皇后与皇帝合葬,那是以陪葬的身份进入地宫的。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皇后死在皇帝驾崩之前那好办,直接葬进帝陵地宫就可以了;可要是她们死在皇帝驾崩之后呢?难道要再次打开已经封闭的地宫吗?

明代的帝陵想了个办法,那就是设置三条隧道,这样即使皇帝先行葬入,地宫石门关闭,也无所谓,因为两边的地下配殿还各有隧道,可以进入。所以,《明史》中这样记载的明英宗朱祁镇裕陵的地宫情况:“异隧,距英宗玄堂数丈许,中窒之,虚右圹以待周太后。”从这条史料看出,明裕陵地宫有三条隧道,死在英宗之后的周太后可以在右边的隧道进入地宫之中。强调这条史料,意在说明明、清皇陵的区别,告诉大家为什么明朝没有皇后陵,而清朝会有。

清陵的地宫结构与明陵有很大区别,自顺治帝孝陵开始,地宫结构是一条隧道,九券四门,也就是九个券堂,四道石门。在地宫中,最后一个券是金券,金券内有石质棺床,那是安放帝、后棺材的地方。所以,清朝与皇帝陪葬的皇后也葬在这里。这里所指陪葬的皇后,都是死在皇帝去世之前的,至少是地宫还没有关闭之前。一旦皇帝葬进地宫之中,几道石门就要关闭。而关闭之后,就再也不能打开了。所以,那些还健在的皇后“百年之后”怎么办呢?

毫无疑问,那些还健在的皇后身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们就由原来的皇后一跃而成为皇太后,成为新皇帝的当朝太后,所以史书上关于太后的历史这样记录:“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汉书·外戚传》)这样,那些健在的皇后就成为皇太后了。对于皇太后即皇帝生母的葬地,那是不能含糊的。所以,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为之建陵了。这样,清朝共产生了7座皇后陵。这7座皇后陵,都是她们的子孙孝顺的,体现的是皇帝的一种感情、一种孝意。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清代后陵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是儿孙孝顺的体现的是一种浓浓的情感;有的则不是,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所以,对清代后陵的研究,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到几种境界完全不同的皇后陵,而且还能从中了解到许多宫闱秘辛。

一、儿孙孝顺建后陵

这种境界的皇后陵,是皇帝们孝敬的,反映出修建者对太后的浓浓情意。清代的这种皇后陵共有3座,即昭西陵、孝东陵、泰东陵。

首先是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体现了康熙帝对奶奶的孝顺。

孝庄文皇后,是顺治帝的母亲,康熙帝的奶奶,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与康熙帝之间可谓祖孙情深:一方面,孝庄对孙儿的继位一语定乾坤,使得康熙顺利继承了帝位;另一方面,孝庄对孙儿着意培养,处处严格要求,尽力把他培养成一位有素养、有智谋、有胆略的优秀帝王而康熙帝对于祖母的恩情,也是一往情深,知恩图报。这里举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一是最细心照顾。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康熙帝陪着奶奶前往五台山,因为孝庄有个夙愿,那就是登上菩萨顶瞻礼。因此康熙帝细心布置,一丝不苟。首先,他亲力亲为,先行前往五台山,登顶菩萨顶,看看究竟有多难,自己细心体会一下。康熙帝一上去才知道真的很难,他认为奶奶很难登上去。因为这一年,孝庄已经进入古稀之年,七十多了其次,训练轿夫。孝庄出行,去五台山,道路不仅远,而且很难走,必须坐轿子。康熙帝便提前训练轿夫,轿夫们抬着轿子,每一步,过沟沟坎坎都要提前想到怎样保持平稳,遇到问题怎么处理。再次,康熙帝一直侍奉在左右。比如,一行人到了长城岭,道路艰难,轿夫们艰难地行进,孝庄看在眼里,于心不忍,便坚持要换马车行进。康熙帝看到祖母很坚决,就同意了。但是,康熙帝留了个心眼儿,他命令轿子跟在后面。果然,没走多远,孝庄就坚持不住了,她心里也后悔了,但又不能说出来。康熙帝马上叫来轿子,孝庄一看,喜出望外。据《庭训格言》记载,康熙帝后来讲到这件事,心里还暖意融融:“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二是最诚心祈祷。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七十五岁高龄的孝庄病重,康熙帝非常着急,怎么才能使奶奶尽快好起来呢?康熙帝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竟然在十二月初一日早晨,带领王公大臣,从乾清宫出发,步行前往天坛,为祖母祈祷。大家想一想,本来康熙帝由于日夜照顾奶奶,就已经很疲惫了,还要由紫禁城步行到天坛,那得多远的路程啊!康熙帝之所以选择步行,表达的就是一分虔诚和恭敬。不仅如此,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帝在祈祷的时候,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若大数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这真是太感人了。康熙帝与奶奶的感情是终生的,永不改变的。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孝庄去世后30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六年,康熙帝已经六十四岁时,人们提起奶奶的时候,康熙帝还是马上就会“涕如雨下,哀不自胜”。

所以,在孝庄陵寝这个问题上,康熙帝格外关注,格外细心,他做了两件最具孝心的事情:

一是帮助奶奶解决难题。孝庄心中有两个结,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孝庄临终之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从这里我们看出,孝庄心里的两个心结,一个是不想回东北昭陵。很明显,她入关后已经44年了,住进北京已经44年了,她不愿意再回到盛京。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传闻中的太后下嫁,有惧怕火化自己的棺椁,等等,总之就是不想回到昭陵,不愿意再面对皇太极。二是她不想离开顺治帝和康熙帝。孝庄与自己亲生儿子顺治帝之间的关系直是很紧张的,可以说并不和睦,她总有一种亏欠儿子的感觉,所以临终之际,她留恋儿子,要陪伴在儿子身边,不愿意回到东北去。还有,就是他对孙子的感情,那更不用说了。祖孙之间情意浓浓,感情至深。所以,孝庄临终之际,说了上面的话。这是奶奶的要求,康熙帝怎么办?他没有别的选择,不管有多难,也要按照奶奶说的办。所以,康熙帝决定,在东陵为祖母修建了暂安奉殿,先暂时解决奶奶的这个难题。由于存在很多困难,康熙帝只能为奶奶修建暂安奉殿,作为一个暂时安奉的场地。尽管称之为“暂安奉殿”,康熙帝还是花费了心思,尽量让祖母在天之灵安妥。

二是以实际行动与奶奶一起共同承担政治风险。奶奶提出不回东北,葬在东陵,这其实是一个政治风险,等于为坊间太后下嫁的传闻贴上了一个标签,不论当时还是后人都会议论纷纷。康熙帝决定为奶奶承担, 表明自己的立场。于是,康熙帝通过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支持奶奶的坚定立场。如在修建暂安奉殿的时候,选中了慈宁宫的建筑,这座建筑,是孝庄生前特别喜欢的宫殿,曾经多次夸这个建筑怎么怎么好。康熙帝想起了这座建筑,便决定将之原样拆建而来。

这个暂安奉殿存在了几十年,康熙帝也纠结了几十年,也孝顺了几十年。康熙帝去世之后,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认为暂安奉殿是一个好地方:“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又安,子孙繁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便就地改建为昭西陵,修建得很有特色,终于帮助父皇,也帮助孝庄圆了这个梦。

其次是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体现了康熙帝对嫡母的孝顺。

康熙帝有两个母后,一个是亲生母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一个是他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有一种遗憾的感觉:“世祖章皇帝因朕年幼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大家说说,康熙帝的父母怎么那么不知道照顾这个孩子,出天花那是会要命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只有一个保姆陪伴。这样,生母孝康章皇后去世后,康熙帝最亲的人就两个,一个是奶奶孝庄,一个是嫡母孝惠章皇后。康熙帝对这个嫡母,倍加孝顺,那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孝顺:

一是为嫡母排解孤独。孝惠其实很不幸,丈夫顺治帝在世的时候,不喜欢她,并在顺治十五年找了个借口,想再次废掉她的皇后名号。多亏孝庄极力保全,顺治帝的意图才没能实现。即使这样,顺治帝还是把她的中宫签字权给取消了。可以说,孝惠章皇后在丈夫在世的时候,真的很倒霉。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出天花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而年仅二十岁的孝惠,就成了寡妇。但这个女人很健康,又活了56年,直至七十七岁才去世。孝惠一生没有生育,一个年轻寡妇独身一人生活在深宫之中,多寂寞呀!每天除了太监就是宫女,没有一个知心人和她说话。同时,由于婆婆孝庄还健在,虽然是太皇太后,但宫里宫外还都是她说了算,自己空有皇太后的名号而已。所以,这个孝惠是最寂寞无聊的女人了。康熙帝看在眼里,便想了个办法,要嫡母给他带孩子,有了孩子,就不会太寂寞了。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帝征求了嫡母的意见,先后请她带两个孩子:一个是宜妃所生的五阿哥胤祺:“皇五子向在皇太后宫中育养,皇太后爱之”;另外一个是德妃所生五公主。这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还都是自己最宠爱的妃子所生,康熙帝是用了心思的。这两个孩子果然给嫡母带来了欢乐,排解了寂寞的情绪。

二是为嫡母排解心结。孝惠老年的时候,牙齿掉得厉害,而且还时常疼,心中不爽,常常唉声叹气。康熙帝劝解她说,这没什么,老年人掉牙这是自然规律,不要有压力。康熙帝还给她讲了个坊间流行的说法,说如果老年人掉牙,对子孙健康有利。孝惠一听,还有这个好处,就破涕为笑了,据《庭训格言》记载:“皇帝此语,凡如我老媪辈,皆当闻之而生欢喜也。”看看,康熙帝多会给她排忧解难啊!

三是为嫡母祝寿跳舞。康熙帝对于嫡母的孝顺,还表现在祝寿上。康熙四十九年,是皇太后七十大寿。按照常理,那个时代的人,能够活到七十,相当不简单了,被称为古稀之年。所以,康熙帝非常重视,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提前告知礼部,为皇太后准备隆重的庆典:“今岁皇太后七旬大庆,朕亦五十有七,欲亲舞称觞。”要知道康熙帝这么做,是种超常的举动。因为,他也已经五十七岁了,年近花甲;身体状况也由于废太子而非常虚弱。再者,寻常时候这个舞蹈都是王公大臣跳给皇帝看的,从来没有皇帝亲自跳这个舞蹈的。康熙帝以年老之身,为皇太后跳舞祝寿,孝惠深受感动。

四是为嫡母争取名分。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孝惠病逝,享年七十七岁。她是清朝历史上做皇太后时间最长的,共做了56年太后。孝惠的死,康熙帝极为悲痛,因为这使他失去了最后一位尊敬的长辈了: “尊长辈皆已凋谢,此等处,每以无可与言为伤。”(《清圣祖实录》)这时在给孝惠神牌排位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的插曲,据《清圣祖实录》记载,王公大臣以为,应该把康熙帝亲生母亲放在前面,孝惠放在后面,康熙帝立即指出了其中的错误,说“皇太后系朕嫡母,日后神牌升太庙、奉先殿,应安放于慈和皇太后神牌之上”。康熙帝这个态度,令满朝文武都非常感动,说他孝顺又公平。

就是在这样一种浓浓的母子亲情之下,康熙帝为嫡母修建了孝东陵,位置在孝陵之东。这里不仅有孝惠,还有顺治帝其他28位妃嫔陪葬在两侧。康熙帝在为嫡母修建孝东陵的时候,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使用黄色琉璃瓦,保持皇陵风范;二是神道要连接孝陵,表示夫妻关系;三是陵名取法孝陵,加上方位,称之为“孝东陵”。孝东陵的这些做法,成为清代所有皇后陵的典范。

其三是乾隆帝为“甄嬛”建泰东陵,体现了对母后的孝敬我们大家都看过《甄嬛传》,剧中主人公“甄嬛”的身世,据考证其实她就是雍正帝的熹贵妃钮祜禄氏,也就是乾隆帝的生母、历史上的孝圣宪皇后。孝圣一生有三件最大的幸事:一件事是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下皇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第二件事就是康熙六十一年七月,她陪同雍亲王觐见公公康熙帝,被康熙帝称之为“有福之人”;第三件事就是她的独子弘历继承了皇位,而且很孝顺。那我们不妨说说乾隆的孝顺,其实就是孝圣的福:

一是多次陪伴出游。乾隆即位后,对母后非常孝顺,处处为母后着想,母后喜欢的事情,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据《啸亭杂录》记载,母后喜欢旅游,乾隆帝都最大限度地予以满足:“纯皇侍奉孝圣宪皇后极为孝养,每巡幸木兰、江浙等处,必首奉慈舆,朝夕侍养。”所以,乾隆帝陪着母后分别于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四下江南,正月出去,五月回来,前后总计456天。三次游幸五台山,前后总计108天。四次东巡泰山,前后总计187天。两次东巡盛京,也就是沈阳,前后总计260天。此外,他还陪母后29次到避暑山庄游玩、打猎,等等。大家看看,人家甄嬛在那个时代,就常常出游,赏遍天下美景,多有福气啊。

二是隆重过生日。孝圣是十月二十五日生日,这一天称之为“圣寿节”。每到这一天,乾隆帝都会为她隆重祝寿,尤其是她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那场面简直难以想象。以乾隆十六年她的六十大寿为例:献九九之礼:佛9尊、宝灯9对、玛瑙器9件、玉器9件、古铜器9件、画卷9件、画轴9轴、画册9件、果盒9件,还有白银10000两,大小东珠600串,大小珊瑚600串,绫罗绸缎100匹,等等。点景,从紫禁城西华门开始,一直到西直门,十多里之内,建筑亭台楼阁,火树银花,非常热闹好看。上徽号,“十一月,六旬慈庆,加上徽号裕寿’二字”。庆祝,从二十一日开始,一直到二十五日,宫中一连5天演戏庆祝,二十五日这一天,乾隆帝亲自向母后献酒祝寿,繁文缛节,场面极为隆重。

三是铸造金发塔。乾隆四十二年,孝圣病逝于圆明园长春仙馆,终年八十六岁,名副其实的老寿星。乾隆帝为表示对已故母亲的孝敬,在其母去世之后不久,即下诏制作金塔一座,专盛皇太后生前梳掉的头发。金发塔共用黄金3000多两,塔高近1.5米,由清宫造办处承做,并派大臣福隆安、和珅等督办。塔由下盘、塔斗、塔肚、塔颈、塔伞等几部分构成,上嵌珠宝、绿松石、珊瑚等,塔肚内供佛,后置一盛发金匣。金发塔设计式样经乾隆帝钦定,经过3个多月的时间赶制而成,安放在崇庆皇太后生前居住过的宫殿佛堂内。金发塔纹样端庄、优美,造型稳重,制作技艺高超。

四是修建典制大备的泰东陵。早在乾隆二年,雍正帝下葬地宫前夕,孝顺的乾隆帝便征求母后的意见,询问是否在泰陵地宫预留分位,以便百年后孝圣使用。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孝圣当即予以否定,于是乾隆帝下旨:“朕伏承懿旨,仰见皇太后坤德恭谨,圣虑周详,自当恪敬尊奉,仿照昭西陵、孝东陵之例,另卜万年吉壤。”就这样,乾隆帝在泰陵东北的东正峪为母后建陵,称之为“泰东陵”。泰东陵典制大备,建筑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在泰东陵地宫中,首次雕刻了大量佛像经文,据《内务府来文·陵寝事务》记载“东正峪吉地镌刻经文佛像,用过银五千五百七十九两九钱三分”,以此来满足母后对佛教的信奉和尊崇。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ifvd20BJleJMoPMEy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