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可不是乱开的,介绍一下“莫桑比克射击法”及实战应用

2019-11-14   泉城后备之家

作者:李京进

  所谓"莫桑比克射击法"(MozambiqueDrill),是在快速连击两发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近战射术。它强调,近距离与敌遭遇时,快速出枪、概略瞄准、快速射击,要求射击者先向目标身躯快速射击两枪,然后迅速向上瞄准目标头部打一枪。前两枪的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准确地击中目标,打胸部比打头部容易,且可让目标短时间无法反抗,第三枪是为了破坏大脑,使目标更长时间地"停止"下来,或者永远地"停止"。遭到这样的枪击,99.99%的敌人会立即丧命。枪声听起来就是:Bang—Bang—Bang。最先在战术教学上提出"莫桑比克射击法"的是美国著名的枪械专家、美军退役陆战队队员杰夫·库珀(JeffCooper),他经常给军警做战术培训,被美国人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轻武器战术专家。

  莫桑比克内战时期,在一次争夺莫桑比克国际机场的战斗中,身为雇佣兵的麦克·卢梭在战斗中遭遇一名手持AK-47突击步枪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游击队员,他手里只有一支勃朗宁手枪,火力处于绝对弱势。在稍许惊慌之后,卢梭使用勃朗宁手枪连发两枪击中袭击者的胸部。由于他深信两枪一定可以让对方再也爬不起来,于是他垂下枪口喘了一口气略微放松。与此同时,他打量了一眼对方,马上就大吃了一惊,因为他看见对方仍然在挣扎着扑过来。

  据说,卢梭这时匆忙抬起手枪打算射击对方的头部,但他却射中了对方锁骨之间的部位,恰巧打断了对方的脊骨,对方这才死亡。这显然不是他原本的计划,但是奏效了,对方失去了战斗力。战争结束后,卢梭将此经历告诉了他的老师杰夫·库珀。杰夫·库珀觉得学生麦克·卢梭的这种射击法非常实用,,命名为"莫桑比克射击法",将它吸收引进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并于1976年开始在他的射击培训学校里传授,"莫桑比克射击法"慢慢地广为人知。

  "莫桑比克射击法"的理论依据是头两枪射击未必会收到预期效果。在实际战斗中,目标在身体致命部位中枪后并不倒下的情况屡见不鲜,射手为保存自己、消灭目标,与其连续开枪射击目标穿着防弹衣的胸部直至打光子弹,不如移动枪口对其头部射出致命的一枪。

  为什么要先对胸部射击呢?这是因为:一、胸部囊括了心脏、肺、肝脏等脏器;二、人体胸部正中是胸骨柄,其后面就是脊柱,脊柱里有大量神经;三、人的胸部、颈部有两条大的动脉、静脉通过。胸部遭到枪击,绝大多数人是活不下来的,但如果意外发生,这个时候再对头部射击一枪,能够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标准的"莫桑比克射击法"在头两枪射出之后要求有一个短暂的停顿,以便评估射击效果。如果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方补射对其头部的一枪;效果明显则无需进行补射。使用这种射击法,要把握好射击节奏,头两次射击要绝对快、相对准,不得有丝毫犹豫和拖延;第三次射击时,不能像头两枪那样快地进行击发,否则,很有可能射空。因此,必须有所停顿,以便确有把握击中。在实际近距离持枪对抗中,如果射空了,射手就可能陷入灭顶之灾。因此必须允许射手停顿短暂时间以便射出确有把握的一枪。

  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训练时,原则上只对射击目标胸部的头两枪限时,而不对后面射击头部的一枪限时。这样会形成一个宽松的时间间隔而有把握击中头部,并且利于射手养成正确的射击习惯。事实上,当头两发子弹击中目标胸部的时候,即使目标身着防弹衣,两发子弹的冲击也能让他晕头转向,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不着过分手忙脚乱。

如果你对此还有些不太清楚的话,建议您观看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美国影片《借刀杀人》,这是一部被很多观众低估甚至不以为然的电影,但在枪迷、军迷眼里它可不一般。片中阿汤哥演的职业杀手,一晚上杀6个目标,全程用”莫桑比克射击法“。

图为江苏总队泰州支队特战队员正在展开快速射击训练。杨玉岗摄

  如今,"莫桑比克射击法"不但在多国军警训练实战中被大量运用,就连在应用射击比赛中,它也经常是必须要进行的参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