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飞行员无偿捐献遗体:最后再为祖国做点贡献

2019-10-31     河青爱健康

鲜花相伴、一身戎装、亲人簇拥……10月30日下午,杨才兴在家人的陪伴中安然走完了他的一生。而看到围在病床前,向老人深鞠躬表达敬意的医务人员,人们才知晓,老人早已立下遗愿,将遗体无偿捐献给河北省红十字会,为人类医学作最后的贡献。这位86岁的老飞行员,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蓝天,逝去又为医学献身,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和祖国的大爱之心。

现场

老飞行员捐献遗体

10月30日下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的病房里,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仪式。全科的医务人员,都围在45号病床前,集体默哀,并向床上的老人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表达对老人无限的敬意。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的工作人员靳玉川为老人送上一束鲜花,为家属送上荣誉证书及遗体接收证明。

病床上的老人,就是86岁的杨才兴,一身崭新的空军军装是三个儿子刚刚为他换上的。14时25分,杨才兴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父亲曾是一名空军特级飞行员,生前就已经决定要捐出自己的遗体,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做点贡献。”老人的大儿子红着眼眶说。

17时10分,杨才兴的遗体被送到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半小时后,专家顺利将遗体的两只眼角膜取出。给老人恢复好遗容后,18时20分,杨才兴的遗体被送到河北医科大学东校区进行保存。

两只眼角膜,能够让因角膜疾病失明的人重见光明,遗体将用于医学研究。老人的生命虽然停止了,但是他把革命军人的奉献和大爱仍然留在人间。

回忆

为了祖国牺牲 也是光荣的

“我父亲最爱的就是他的飞行事业了。”老人的大儿子介绍。杨才兴1933年出生于重庆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0年他进入军营,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开始在陆军某部服役。出于对党和部队的无比热爱,他积极学习、刻苦训练,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空军招飞行员时,杨才兴以优秀的身体条件被选中,进入空军某部。从此之后,杨才兴每天刻苦训练,即便是结束后,他也常常进行数据对照,分析飞行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成为部队的中坚力量。

受父亲影响 3个儿子都曾报名参军

高新彩是杨才兴在部队认识的一名军医,成为陪伴他一辈子的爱人。从重庆到东北,从江西到河北,部队的多次调防,夫妻俩听从党的指挥,随着部队走南闯北。1983年,杨才兴奉命来到南苏丹,担任飞行教员,这一走就是8个月。

“当时我才上小学,爸爸出去执行任务,妈妈是军医,当时正在办理转业手续。我大哥外出上学,二哥在外婆家长大,我就跟着奶奶。印象中父亲陪我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他对我们要求都很严格,他特别热爱工作,热爱飞翔。我们也是受他的影响,后来报名参军了。”三儿子杨兵告诉记者。

直到退休,杨才兴将毕生的热情都奉献给了军营。两位老人从部队退休后定居在石家庄市鹿泉区,开始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我爸爸退休后和我妈妈喜欢种地。那时候我家的米面油,都是他们老俩口自己种的。”杨才兴退休后经常和老伴一起出去旅游,从来不给孩子添麻烦。为部队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两口,晚年生活特别简单却很幸福。

心愿

放弃买墓地 决定捐献遗体

一年半前的一天,杨才兴和老伴先后给三个儿子打电话,要求孩子们回家一趟,要“商量点事儿”。由于老大和老三住得都不远,很快他们就赶到了家里。在广东工作的二儿子高翔(随母亲姓)也迅速赶回石家庄。

杨才兴和高新彩告诉儿子,他们决定去世后要无偿将遗体捐给国家。兄弟三人听了后,异口同声表示不同意,毕竟,老人百年之后应该入土为安,才是最好的归宿。

“当时我爸已经看好了一块墓地,准备要买了。但是因为看电视,老两口了解到了捐献遗体对挽救更多病人的重要性,捐献遗体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妈是医生,她告诉我们,人体解剖和人体器官移植等都需要大量的遗体来源。”杨兵回忆。

“人死后还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还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发挥作用,不但有机会救治别人,又可以给医学研究帮上忙,多有意义啊!我爸爸当时特别坚决。我们三个后来也想通了,顺者为孝,就都同意了。”高翔说。就这样,当天中午,在兄弟三人的见证下,杨才兴和高新彩同时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签下了有关自愿捐献遗体的文件。

感动

全科医务人员 自发向老人鞠躬

““我们也是今天中午才知道,老人生前有捐献遗体的愿望,我特别震惊和感动。”神经内科护士长智建霞告诉记者。这是智建霞工作18年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对于老人及其家人的做法,智建霞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同事。为此,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当即决定必须要在杨才兴老人离开医院前鞠躬致敬。

据杨兵回忆,杨才兴在10月26日午饭后准备午睡时,在更换衣服的过程中突然倒地不起。家人赶紧把老人从鹿泉区的医院转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由于病情比较严重,杨才兴住院后,经历了数次抢救。因为脑积水和脑干出血等原因,经过医院专家会诊后,综合老人的身体情况,已经无法再进行脑部手术。

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刘军表示,老人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都不知道他曾是一名空军飞行员,也不知道老人去世后要捐献遗体。这样低调的一家人,着实让人敬佩。“老人在弥留之际还曾对儿子们说,如果他真的不行了,就不要再找太多的医生,别再浪费医疗资源。”对于如此无私的一位老人,大家心中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太多的言语已经无法表达我们的感动和敬意,就让我们三鞠躬,为杨才兴老人送行,愿他的生命光辉照亮更多的人!”

愿望

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遗体捐献

据了解,2016年河北省红十字会与河北医科大学发起,省内六所医学院校成立了河北省红十字遗体捐献接受联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遗体接受暂行管理办法》,使遗体捐献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截止7月,河北省累计捐献遗体290例,捐献器官181例,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推动医学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妈妈也更加坚定了捐献的意愿。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进行遗体捐献,让生命的接力,造福更多的人。”杨兵最后告诉记者。

文/本报记者王珊

供图/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编辑/王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S3NIW4BMH2_cNUg4muh.html